书香大夏 | 邰浴日、葛君与同学们回望历史坐标

发布日期: 2021-06-02   作者:  浏览次数: 227

大夏书院跨专业人文沙龙致力于促进校内人文、社科、外语、艺术等领域之间的跨学科对话,依托书院导师和青年学者班主任团队,通过多学科思想的交流碰撞,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自信交流。

2021528日下午,大夏书院跨专业人文沙龙(后面简称人文沙龙)第五讲文明与秩序在线下举办。人文沙龙首次走出校园,16名学生在书院青年学者班主任、政治学系副教授邰浴日和书院导师、青年学者班主任、历史学系讲师葛君的带领下,走进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透过珍贵的文物了解历史,聆听过往岁月,思索当下。


沉浸式展厅聆听中国故事

人文沙龙的第一站来到位于虹口区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纪念馆是犹太摩西会堂旧址,始建于1927年,位于长阳路62号,是整个上海关于犹太难民历史和实物资料最为齐全的地方。纪念馆的展陈共分为逃亡上海、避难生活、同舟共济、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6个部分,讲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是如何逃离纳粹屠杀、如何来到中国虹口、中国人民如何和他们友善相处的感人故事。师生一行在纪念馆沉浸式的氛围中,透过这段跨越民族的友善与包容的故事,深刻学习领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最美书店,师生对谈

在上海诸多的纪念馆、博物馆中,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相对小众的场馆,它于当下的意义在何处?随后,师生一行移步位于黄浦江畔的建投书局展开师生对谈。

来自2017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王瑞借萨克森豪森纪念馆与犹太难民纪念馆加以对比,提及萨克森豪森纪念馆中的生门死门、犹太难民纪念馆中的名单墙,为大家提供了不少与历史交互的方式。基于此,邰浴日认为,通过博物馆对于相关历史事件的呈现与纪念,能够促发今人对于历史的铭记与反思,进而有助于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通过纪念馆展示和史料记载,同学们了解到二战结束之后犹太难民陆续离开上海,其中有一部分来到了中东的巴勒斯坦地区。在这片土地上,联合国大会于19471129日通过决议,决定在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1948514日,以色列国根据该决议正式成立。然而,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这片土地前不久再次爆发热战,和平仍未完全到来。

针对五月的热门时事话题“巴以冲突”,两位班主任老师和现场同学展开热烈的讨论。关于“立场”话题,葛君认为,任何的“立场”从本质上都是被建构起来的,是由个人或集体的实践经验和所处环境的不同通过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我们不能否认自己无法完全摆脱“立场”的干扰,因此无论是出于个人“立场”的分析,还是自以为能跳脱“立场”之外的所谓“客观”分析,都是一种“立场”而已。关键在于每个人都能自我反思到自己所具有的那个先天自带的“立场”,而不以客观的绝对真理自居。

邰浴日建议,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尽可能真实全面地了解相关史实,之后方能基于事实判断有理有据地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同时应注意避免价值判断先行,进而影响到自己的事实判断。作为历史学学者,其首要职责也是为人们呈现出一个经得住检验的史实叙述。事实上,在事实判断基本站得住脚的情况下,价值判断也是不难作出的。关于“巴以冲突的解决之道”,邰浴日指出,虽然客观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文明的冲突,但是其往往是通过制度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未来或许可以考虑通过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找到化解巴以冲突的解决之道,而这也是政治学的相关研究可以着力的方向。

本次人文沙龙在愉悦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关于“文明与秩序”的思考仍将继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尽管面临经济复苏乏力,疫情阴霾未散等一系列挑战,但世界多极化的大方向没有改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本土意识的国际视野”和“批判、反省与参与全球行动的实践力”的“全球胜任力”卓越人才,势在必行。

文 | 张燕杰

图 | 薄晓静 陈梦婷

编辑 | 孙华坤

指导 | 施能婧

来源 | 导师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