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遇大夏 | 师生复排《伯群校长》,纪念大夏大学建校97周年

发布日期: 2021-06-02   作者:  浏览次数: 254

在华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学校前身之一——大夏大学建校97周年之际,大夏书院师生复排校史剧《伯群校长》,于530日在闵行校区紫竹音乐厅上演。学校党委统战部部长王庆华,校庆筹备办公室副主任江乃兵,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杨艳红,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上海大学党委研工部匡可风以及上海贵州商会盛承林、李晓虎、沈红恩,与百余名校内师生共同观看。

王伯群曾任大夏大学校长,坚持“自强不息”之校训,秉承“服务国家,曰公曰诚”之精神,倡导“教师苦教,职员苦干,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和“师生合作”之办学理念。历经建设,学校终声誉卓隆,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但王伯群终因积劳成疾而溘然长逝。剧目选取“鲁迅演讲风波”、“大夏抗战西迁”、“贵州艰难办学”、“校名更改风波”、“病重留下遗嘱”等历史事件,较为全面地再现了王伯群校长对青年学生的保护、对坚持办学的执着、对大夏大学的情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作为传承初心、演绎校史的话剧《伯群校长》,回溯并呈现了这段历史,生动演绎了这位大夏大学的擘画者,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坚持办学、献身教育的崇高信仰和坚定实践。

“吾大夏校友,服务国家,尤须力行公诚二字,以发扬大夏之精神。余虽不及见国家复兴,世界和平,但知革命成功之有日,此心亦无憾矣。”当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先生的遗言在演出终章响起,全场观众陷入伤恸和静穆,进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一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现场百余名观众深深为剧情所感染,2017级历史学专业张丹蓉同学表示:《伯群校长》以历史剧的形式再现大夏大学的故事,将艺术与历史相结合。这部剧以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精心布置的场景感动观众,展现了王伯群先生对社会的关怀与对教育的重视。大夏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这份对于教育的关注与使命也由今日的华东师范大学所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以校史培育人,以艺术熏陶人,令我们收获很大。

据悉,校史剧《伯群校长》曾于2019年进行首度公演,在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为更好地完善剧目,2020年疫情居家学习期间,剧组成员曾多次在线上进行剧本创作讨论。返校后,原版的剧组成员大部分已进入毕业年级,多位大一、大二的学生们自愿肩负起传承剧目的责任。在历时三个多月的排演过程中,零基础的青年学生们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认真打磨每一句演出台词、思考每一个演出细节、安排每一件道具放置,力求完美呈现出王伯群校长带领大夏大学师生发扬教师苦干、职员苦教、学生苦学精神的历史面貌。

王伯群的饰演者,2020级德语(第二学士学位)王雪聪表示:王伯群先生为民族复兴的赤子之心一以贯之,通过饰演伯群校长的角色,使我有机会接近他的心灵世界,并和大家一起追忆、演绎先校长的精神伟业,使他的声音回响在今天的华师大。本剧指导老师、大夏书院辅导员桂骏表示:在排演过程中,我要求演员设身处地去感受在动荡的时局下,人物内心从迷茫逐渐走向坚定的过程。了解愈深刻,对于伯群校长为代表的教育家的精神就愈发令我感动与敬佩。育人先自育,伯群校长不仅带领剧中的大夏师生在迷雾中拨开一条出路,也为我自己在为人师表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

《伯群校长》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完成,获评华东师范大学“三全育人”示范案例,受到学校校庆筹备办公室、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教务处、档案馆和音乐学院支持。谭红岩讲道:“《伯群校长》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的一个探索,是学生价值锻造和能力提升的载体”。

随着《伯群校长》的成功演出,第三届“书香大夏”阅读季也圆满落幕。杨艳红为在阅读季活动中参与度高、成果突出的屠依菲、杨纹滔两位同学颁发获奖证书。仪式上,杨艳红、谭红岩共同合上巨型书本,为“书香大夏”闭幕。

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回顾了大夏大学的艰辛办学历程,并为在场师生上了一场生动而深刻的微党课。她提到,大夏大学的成立到发展,是一个“光大华夏”中国梦的重要实践探索。她鼓励师生继承大夏大学以教育复兴民族的爱国基因,发扬大夏大学 “三苦精神、师生合作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卓越成才为目标,为华东师大 “建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不懈奋斗。

近年来,大夏书院积极挖掘校史资源,并转化为育人资源,积极打造《伯群校长》《冯契》《吕思勉》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原创校史剧,将爱国荣校情怀与大学精神融入其中,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努力培养博学慎思、自强笃行的卓越学子。

 

|焦艳

|尚方剑 陆槿芸 王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