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院导师座谈会顺利举行

发布者:曹安琦发布时间:2019-09-30浏览次数:195

      927日,大夏书院第四次导师座谈会在学生发展空间302多功能厅顺利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杨昌利,学生工作党委书记、学工部部长余佳,学工部副部长、书院工作办公室主任李燕,传播学院、法学院、历史系、社会发展学院、外语学院、中文系、哲学系、政治学系主要负责人、大夏书院导师代表近30余人以及大夏书院全体教职工出席会议。会议由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主持。本次导师座谈会的主题是:挖掘书院育人优势,助力一流人才培养。

      大夏书院党委副书记栗蕊蕊围绕以学生为本,开展专业化的思政工作;营造温馨文化氛围,打造与专业院系互补的社区化学习生活环境;强化学生对专业院系的认同,形成院系与书院协同育人模式这三个方面做了详细报告。

      大夏书院副院长万姗姗汇报了书院在第二课堂、导师制方面的实践探索。书院致力于构建多元化、跨学科、体系化的第二课堂,围绕博雅大夏、健康大夏、智慧大夏的建设理念,设置了系列教育活动课程,力争育人有目的、过程有设计、实施有监控、结果有评价,并已形成书香大夏、行走中国、《伯群校长》校史剧等品牌活动。书院聘请了专业教师、知名校友、社会贤达作为书院导师,通过大夏书院讲坛、师生午餐会、个别化预约等活动构建紧密的师生关系,助力学生更好的成长。

      学生工作党委书记、学工部部长余佳从学生归属问题、书院/院系分工、导师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主题发言。他回顾了学校在书院制建设上的探索,指出所有进入书院的学生都具有学院、书院双重归属。在学生培养问题上,书院和学院都肩负着“德育”的责任,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智育”以学院为主,书院应当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梳理并反馈给院系,而“体育”“美育”“劳育”的重心则在书院。余佳还表示,由于书院的育人重点是在第二课堂,因此书院的导师更应当从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对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中文系副系主任吕志峰就书院制如何在文史哲大类培养中发挥作用进行了主题发言。他希望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课堂教学、课程学习方面的反馈。他表示,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工作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敏锐性,要与学校一流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结合,精准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大夏书院院长沐涛为新一批大夏书院导师颁发了聘书。沐涛表示,随着新院系、新导师的加入,大夏书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更需要强化与院系的协同合作。

      在自由交流与意见征询环节,各院系主要负责人、书院导师围绕协同育人的主题各抒己见。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奇华认为,书院在学生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希望能够继续成为连接学生与学院的桥梁。法学院党委书记张惠虹表示,与书院的对接工作十分顺畅,也感受到书院在各项工作中所倾注的心血,建议各院系以书院为平台,相互之间也可加强沟通和交流。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熊琼提出,希望书院可以吸纳更多年轻教师进入书院的导师队伍,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上发挥专业优势,实现教学相长。政治学系副教授杨建党表示,书院导师的身份既是光荣也是一份责任,希望尽早实现从专业课教师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导师的角色转变。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提出,学生进入书院后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学院与书院的沟通也十分顺畅。外语学院副教授杨建培表示,希望书院能够形成一个交流服务的平台,发挥应急机制、思想引领的作用。历史系党委书记王东认为,应当重视加强本科教育,使学生成为对专业、对学校、社会有建设意识和贡献意识的人。

      校党委副书记杨昌利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三全育人”工作,特别是在全校范围形成育人合力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书院制建设就是其中之一。经过数年的探索和实践,书院和学院互相支持、协同育人,在深化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在致力于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书院与学院既各有分工,也相互配合,努力实现“1+12”的育人效果。杨昌利肯定了书院的导师制工作。作为书院制的一个重要特色,实行导师制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也能使学院与书院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推动协同育人的深层次发展。杨昌利还表示,新时代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未来书院与学院应当进一步加强合作,在“五育并举”推进一流人才培养工作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据悉,自20177月,大夏书院成立以来,每学期举办导师座谈会,汇报书院工作,听取导师对书院工作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举行一次的导师座谈会已逐渐成为书院积极探索书院导师制、加强与专业院系的沟通协调的有力举措。


文 | 王儒佳

图 | 曹安琦

来源 | 大夏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