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院讲坛 | 李宏图:“自我”的确立

发布日期: 2018-01-18   作者:  浏览次数: 119

1220日,大夏书院讲坛第二讲在闵行校区涵芬楼顺利举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宏图教授围绕“‘自我’的确立——人文精神的再思考”的主题,以西方历史、思想史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人文主义的起源。本次讲座由大夏书院院长沐涛教授主持。

  

人文是什么


  

  

讲座伊始,李宏图教授先展示了大学各个专业学生人数的统计。以英、德为例,文科大学生的人数比理科多,而反观国内高校招生的专业比,则是理科远高于文科,虽有重理轻文的形势,但上海和周边的江浙发达地区愿意修读人文学科的学生比例在上升。

  

人文的含义可分为四个部分:个人的修养道德品行、对国家的治理、对其他族群的关系以及对他人社会的责任、社会的美德。人文的概念历史悠久,西方人文主义由14-15世纪文艺复兴发展而来,中国则可追溯至《易经》和孔子,人文教育自古以来即是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传统。因此,在学科的设置上,中国古代有礼、乐、射、御、书、数“六术”,古希腊也分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七艺”。

  

不同的文化区域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以欧洲的经验来说,“自我的确立”或以人为中心将是人文主义的内涵,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


  

  

“自我”的确立


 

欧洲从14-16世纪开始关注人性、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肯定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从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提供有用的知识造福人类,反对中世纪的经院主义哲学和蒙昧主义。

  

李宏图教授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之父彼得拉克以及年轻的米兰多拉为例,说明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明,强调的重点不是科目,而是使人成为人,将人从经院哲学和神学中解放出来。

  

16-17世纪,“人的发现”和对“自我”的认识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作为个体的发明是通过第一人称写作来构建的。法国作家蒙田创造了新的散文体Essay(随笔),以便于更好的表达自我。帕斯卡尔用“Je”第一人称进行写作,认为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1699年,意大利哲学家维科在演讲中提出,“认识你自己”是任何人尽快把握任何学术领域的最大动力。卢梭的《忏悔录》也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则是对自我的肯定和社会的批判。


  

  

启蒙运动

  

  

从时间和空间来讲,启蒙运动指的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将人从政治和社会(贵族等级特权)的支配性中解放了出来,自由平等的意义背后隐含着人的独立自主。

  

1873年,《柏林月刊》以“什么是启蒙运动”为题进行公开征文,次年哲学家康德给出了解释:“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康德敢于运用理性,理性的运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换,怀疑与思考,敢于打破既定的畏惧感。

  

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认为理性一是指人类认识真理的自然能力,二是指人的精神不依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能够延伸达到的一系列真理。笛卡尔认为理性是天赋的,只有经过自己的怀疑和思考之后所接受和形成的东西才是正确的、真实的。他呼吁理性,告诉人们只能依靠理性才能发现知识,只有理性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

  

启蒙运动中涌现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哲学家。启蒙运动的意义在于人的独立和自主,运用理性来分析批判社会,确立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化。


  

  

讲座结束后,李宏图教授与同学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探讨。

  

 

  

图片 | 宋子岳 张亚芳 格桑央宗

孙雅洁 于晓晴

文案 | 陈怡彬

编辑 | 吴彩旎 何晓方

来源 | 大夏书院新闻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