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人、田间地头座谈会,走进练塘品读江南乡村

发布日期: 2022-12-02   作者:  浏览次数: 112

11月26日下午,大夏书院“田间”课堂第三期“行走青浦练塘,品读江南文化”,在唯实文化研究所支持下开展,40余名师大学子前往青浦区练塘镇探访新农村建设,感受江南文化,学习伟人精神,并与基层干部展开深入交流。


依托自然美,三色东庄“兴”起来 

白墙黛瓦与木质凉亭相映成趣,小河旁悠闲的村民自成一景。这里是青浦区练塘镇东庄村,位于练塘镇南端,被誉为“江南红色文化第一村”,于2019年被评为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同学们走入东庄村村史馆,聆听着东庄村的发展脉络。“红色”“绿色”“古色”是东庄村三个主打色,不仅有壮怀激烈的“红色”英雄史诗,也有“万亩良田、万亩茭白”等“绿色”产业,还有古寺、古桥等“古色”建筑。


内有当代乡贤,外有万亩良田,跟随东庄村村务工作者的介绍,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幸福东庄”的乐章。


打造文化美,特色非遗“靓”起来 

一方焋糕、一缕茭白叶,浓缩着这座村落的记忆。焋糕和茭白叶编结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学们来到其制作地,感受非遗故事,体会文化魅力,成为“小小非遗传承人”。

焋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陆振芳有着20多年制作焋糕的经验,在她指导下,同学们很快掌握了制作诀窍,米粉团在模具里印出花纹,接着要用力把糕点从模具里“撞”出来,这便是焋(撞)糕名字的由来。

茭白叶编结是历史悠久的草编、柳编技艺与练塘当地茭白种植业相结合出现的民间手工编结技艺,在茭白叶编结传承人沈萍、顾美芳的指导下,同学们手中的茭白叶上下翻飞,包裹、缠绕、拉紧、修剪,转眼间便成为栩栩如生的作品。据两位传承人介绍,茭白叶编结每年可消解利用1800余吨原本废弃的茭白叶,同时产出的工艺品还会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家,体现了当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

感受基层美,工作交流“真”起来 

青浦区东庄村村务工作者赵创伟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他在田间地头真挚分享了农村基层工作经历。他表示,和村民进行有效沟通在工作中十分重要,做群众工作不仅需要“听得见”,更要能够“听得懂”。以语言为例,上海方言特色鲜明,甚至不同县区的方言各有不同,这恰恰也是村务工作者需要不断摸索和学习的。

同学们畅所欲言,聚焦农村房屋建设、居民生活情况、大学生担任村干部的难点等进行了咨询。赵创伟多次勉励同学们,基层工作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感同身受,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不断进步,虽然辛苦,但只要认真做、做得好,就能充满乐趣和成就感。他也期待师大学子能加入到基层工作的队伍中去,服务人民群众、助力基层建设。


彰显红色美,陈云精神“实”起来 


青浦区练塘镇是陈云故里,同学们前往陈云纪念馆聆听伟人生平事迹,学习红色精神。

陈云纪念馆主要由4个展厅组成,展示了陈云同志投身革命的事迹、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许多珍贵的文物史料和文字图片,同学们深刻体悟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


我们是党员,在党的领导下,适合老百姓的要求,做了一点事,如此而已。”同学们表示,陈云同志的语录和精神,值得青年们反复学习,要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最美青春书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学生感想

2022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黄佳妍

活动中,可以看到东庄村依托产业优势逐步发展壮大,我们也体验到了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在陈云先生的故居,我又一次体会革命先辈的传奇一生和他们为中国崛起所做的贡献,收获颇丰。

2022级 历史学专业 周梦婷

走进田野,切实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价值,也学习了如何依托特色产业开展乡村振兴,非常有意义!

2022级 生物科学专业 史佳男

在青浦,我们了解了茭白的有效利用,亲手制作了手工焋糕。这是当地一大特色,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手工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该地也十分重视红色文化传承,我相信陈云同志的精神会影响到乡村的每一位人,从思想上助力乡村振兴。


联合支持 | 选调生工作办公室、港澳台办公室

文|侯宜君、孙雪、韩梦丽、刘美玲、朱笑语

图|王瑜瑶、张思淼

统筹|杜源恺、刘颖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