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丰收季,田间地头,广袤课堂里体验劳动快乐!

发布者:曹安琦发布时间:2021-09-29浏览次数:117

“一次次翻转泥土,

稻花在田野上飘香。

一次次耕耘收获,

勤劳在民族的血脉里源远流长。

我们用双手插秧苗,除杂草,

要让中国水稻满世界飘香。”

925日,正值早稻丰收的金秋时节,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17名师生前往崇明横沙岛华师大生态基地收割“幸福生态米”。阳光正好,青春正当时,带着对丰收的期待、对科研人员的感恩、对劳动的敬重,新生们共同奔赴一场难忘的田野劳育实践课。

开镰下田:“稻粮香自劳动来”

崇明横沙岛的科研田中,“幸福生态米”大获丰收。风吹稻穗,携着沙沙声送来清香;满目金黄,饱满的稻穗诉说收获的喜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实施改良土地方案,提升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减少农药使用量,最终呈现出的饱含“师大幸福”的改良试验田,亩产远超未改良对照田。

站在这片改良试验田边,同学们满怀自豪与感恩,戴好手套,举起镰刀,走进火热的田间地头,以自身的劳动实践磨炼自身的意志,也为基地的收割奉献一份力量。在研究团队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很快学会了镰刀的使用方法和割稻子的具体操作。镰刀舞得“虎虎生风”,前进队伍“势如破竹”,大有一派承包整片稻田的收割工作的架势。

九月下旬,正是“秋老虎”最为猖狂的时间。朗日高悬,同学们很快懂得了为什么人们常说“贵在坚持”,豆大的汗珠从额头、鼻尖滑落,手臂也传来了酸胀的感觉,但大家依然坚守在田间地头。眼帘映入的是弯下腰的稻穗,是涌动的稻浪,是可爱的“小花狮”稻田画;嗅到的是横沙东滩清新的空气,是朗润的泥土的气息,是稻香,心中充盈的是来到崇明生态基地收割“幸福生态米”的激动与喜悦。

开镰仪式让我们和当地农民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与欢欣;戴上手套,拿上镰刀,割下一把稻,我们真正领悟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收的自豪,也更加明白在这片生态基地的背后有科研人员的艰辛钻研,有横沙东滨村村民的辛劳,这是汗水浇灌出的硕果!” 来自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赵越同学有感而发。

稻粮香自劳动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类生存的秘密就藏在这简单的四个词中。词虽有四,要核归一,那就是劳动。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劳动二字都是人类祖先流传给我们最宝贵的“生存密码”。书院的新生们也在这次真正走进田间地头的劳动实践中,通过汗水,感悟劳动的光荣;通过实践,怀抱对国家强盛的感恩之心。

七帙华诞:“稻花香里说华年”

为迎接华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改良示范田基地的工作人员发挥横沙“稻田画”的品牌优势,通过不同的品种的稻种在广袤的土地上绘制出了“小花狮”的图案,同时提前在稻田中通过有预设的收割使稻子因高低不同而形成一片显示“70”字样的稻田。

同学们举起手中沉甸甸的稻谷,站在稻田画中,脸上洋溢着明媚的笑容,心中满怀对师大的美好祝福。七秩华师,正如同学们手中金黄的稻谷一般,饱满、丰硕、明媚,同时也正因饱满而谦逊,正因丰硕而上进,正因明媚而永远年轻,永远满怀激情。

202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包涵文、陈瑜潇为师大送上原创诗歌,饱含深情的朗诵声在横沙改良田上方环绕。青春、热情,坚持,劳动,感恩,珍惜……同学们在活动中且行且思,收获颇丰,以劳动铸造坚韧的意志,以实践为校庆献礼。

求真务实,为人师表。

穿越七十年峥嵘岁月,

 苦教、苦干、苦学的精神依然陪伴着我们成长。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历经七十年艰苦奋斗, 

光大华夏的梦想依旧为今天的我们指引方向。

让我们伴着丽娃河水微波荡漾,

向着自己的梦想扬帆起航。

让我们用踏实的脚步丈量人生的高度,

用不变的初心书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据悉,大夏书院对劳动教育一直展开深刻的多元探索,从第二课堂的各类劳动实践,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崇尚劳动,逐步深化为第一课堂的理论课程。






 | 华东师范大学宣传部

陈瑜潇、包涵文、徐亦楠

 | 张皓瑜、王培茗

指导 | 王培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