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院讲坛首期举行

发布日期: 2017-12-11   作者:  浏览次数: 76

126日,大夏书院讲坛首场学术讲座于涵芬楼成功举行。本场讲坛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谭帆,以小说的读法为主题,带领同学们走近古典文学、探索学术研究。

  

讲座中,谭帆教授,围绕着中国古代小说的阅读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将中国古代小说阅读分析技巧概括为“三个一”:一本书、一个问题、一个现象

  

  

一本书——《中国小说史略》 

谭帆教授认为,从现代的小说史研究来说,鲁迅先生所著《中国小说史略》可以说是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国小说史的论著,自成书至今近一个世纪,后人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无非是对此书进行细化和深化,仍未跳出其基本框架。

古代小说地位低,难入史家法眼,而鲁迅先生却首开中国小说史研究之先河。他较早地吸收了西方文学史观念和文学进化观念,又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前期进行的小说史料整理、唐宋传奇研究等工作也为之打下坚实基础。此外,鲁迅先生明确了“小说”的概念,认为小说是“虚构的叙事散文”,并以此标准为中国小说史理出了一条线索。 

  


一个问题——何谓小说

在“何谓小说”的问题上,谭帆教授梳理了现代小说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变迁。中国古代小说是一个极丰富的系统,在传统的小说观念中,小说是无关于政教的“小道”,是野史和传说,是民间发展起来的“说话”技艺,而“虚构的叙事散文”仅是明代以来通俗小说发展繁盛之产物,无法涵盖古代小说的丰富性。

近代以来,中国小说的研究和创作则明显受日本影响。现代“小说”观念是由日本逆输而来, “小说“novel”对译,使得小说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使中国小说学术史和中国小说创作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同时也引起了研究格局的偏仄以及传统小说文体之流失

 

 

一个现象——通俗小说如何成为文学经典

谭帆教授以四大奇书为例,讲述了通俗小说经典的生成问题。一方面肯定了体系转化对经典小说作家的独创性、情感的寄寓性以及作品文学性提高的肯定;一方面也对人物形象的修正,整体的加工清理和文学艺术上的增饰作出思考。

在中国古代,“小道可观”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小说评价体系的核心内涵,至明代,小说创作与传播空前风行,在袁中郎、金圣叹等人看来,“四大奇书”已经赢得了与《庄子》、《离骚》、李杜诗等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品同等待遇和评价。思想和艺术品位的高下成为他们评判文学作品的标准,这一评价体系的转化是通俗小说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强化了其作为经典小说的作家独创性、情感寄寓性和文学性。

此外,文人对通俗小说的不断改定、修正也推动了“经典化”进程。修订者对小说作品的表现内容作了具有强烈文人主体特性的修订,对小说文本的形式体制作了整体的加工和清理,使“四大奇书”在艺术形式上趋于固定和完善,也对小说文本在艺术上作了较多的修饰和加工,使小说文本益愈精致。

最后,谭帆教授指出,文言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的“正体”,而通俗小说走向经典也是文人化的结果,但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传统小说的边沿化困境。我们要改变对于传统小说的误解,多读文言小说。

  

大夏书院讲坛首场讲座吸引了不同专业领域的学子慕名而来,现场座无虚席,反应热烈。在一个半小时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谭帆教授的讲授,对中国古代小说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更为深入的理解。

讲座正式开始前,大夏书院院长沐涛教授进行致辞。他表示,大夏书院秉承大夏大学“自强不息”与“师生合作”的传统,不断探索新型书院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夏书院讲坛致力于倡导人文精神,给予文、史、哲、外语、传播等不同专业的学生以人文引导。讲坛将邀请知名学者讲授其科研领域前沿问题,启发学生跳出自己的专业领域,思考人文学科的共同关注对象。

  

文案 | 陈怡彬 潘雅洁陆佳宜

图片 | 宋子岳 孙雅洁

编辑 | 郁晗琪

来源 | 大夏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