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平台优势,培育卓越人才
为响应学校卓越人才培养号召,服务国家人文社科发展需求,发挥跨学科育人平台优势,大夏书院于今年8月举办第二届跨学科卓越大学生夏令营(ISCOS)。35名来自书院各专业的同学在六位专业导师指导下,从法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语音学、数据科学等视角对学界与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跨学科交流。通过聆听导师讲座、朋辈专题研讨,体验跨学科学习氛围,深入思考学术前沿问题。
9月17日中午,大夏书院第二届跨学科卓越大学生夏令营师生主题沙龙暨结营仪式在学生发展空间302多功能厅进行。历史学系副系主任(主持工作)、教授梁志、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吴君如、社会发展学院讲师薛红、大夏书院院长沐涛、大夏书院院长助理蔡慧贤、学业发展中心指导老师桂骏以及夏令营营员出席,仪式由大夏书院2020级法语专业本科生顾童语主持。
回顾参营历程,师生共话学业
12时,夏令营参营师生进行主题研讨沙龙,回顾夏令营线上研学之旅,并就日常选课、小组作业、专业选择等话题展开讨论。与会导师结合自身经历与学科背景,对同学们的困惑进行详细解答,进一步加深师生彼此了解。
13时整,结营仪式正式开始。在回顾夏令营讲座片段和营员感想后,与会导师对夏令营活动进行回顾点评。梁志就跨学科方法于历史学开拓创新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充分肯定了本次夏令营对同学们接触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跨学科视角有助于在交叉学术领域探索更具原创性的课题。梁志点评了营员们的报告,认为同学们采用比较视角进行文献调研和整理并提出自己的判断是值得肯定的。他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如何借助跨学科思维弥补本专业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局限性,探索跨学科知识融合的路径。吴君如认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帮助大家在大学期间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她援引午餐会中“大学教育能带来什么”的话题,表示大学教育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希望各位同学能通过夏令营不断认识人类的过去和现在,洞悉人类思维世界。薛红认为许多专业都是人与世界建立连接的方式,彼此有许多共通之处,希望同学们打破专业壁垒,善于发掘不同专业的优势,更好地认识世界,也在探索世界中更好地发展自我。
营员们在线上学习阶段充分汲取知识、拓展思维,撰写小组研讨报告与个人心得。经综合考量导师意见、营员活动表现、报告质量等因素后,本次夏令营共评选出两组优秀研讨组与十名优秀营员。吴君如、薛红与梁志、蔡慧贤分别为优秀研讨组组员、优秀营员颁发证书。
优秀营员代表、2019级历史学专业张兴康分享了个人参营心得和体会。他认为在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时,需要找到个人兴趣所在,重视学习和积累,建立跨学科知识储备。此外,打破学科壁垒,将人文社科与数据智能技术相结合非常重要。确定跨学科方法后,在学习研究时,要更多关注社会现实和问题,将所学服务于社会。
悉数参营收获,展望跨学科前景
活动现场,同学们的营前期待与活动感想被制作成纪念卡片,直观反馈参营收获。2021级历史学专业李星志回顾了任海涛老师在讲座中表达的期望,表达自己对跨学科学习与本学科知识基础之间关系的理解。2019级法学专业廖淳希认为对跨学科学习思维方法的锻炼是自己在夏令营中更大的收获。
大夏书院院长沐涛作总结发言。他认为跨学科训练是新文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跨学科的科研思维对于大学生个人发展、成长成才也十分必要。书院高度重视卓越人才培养与新文科建设工作,举办了一系列以跨学科夏令营为代表的活动,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此为契机,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广泛阅读、多元思考,成为健康、智慧、博雅的卓越人才。
大夏书院第二届跨学科卓越大学生夏令营在吸收往届经验基础上,更加突出跨学科特色,使主题更为深化聚焦。今后,书院也将进一步做好跨学科研习营系列活动整体布局,加强与专业院系联动,综合书院优势,推进新文科建设,不断打破学科间壁垒,搭建更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的平台,为卓越学子成长成才提供更多助力。
图|尚方剑 王贞懿
文|王华蕊
指导|桂 骏
来源|大夏书院学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