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23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以线上云答辩的形式进行展示。本次答辩分为三个分会场,校团委副书记张静、中文系团委书记宫亦楠、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刘佳、法学院团委书记王沁怡、外语学院团委书记周俊辰、光华书院团委副书记史琳,以及大夏书院团委书记曹安琦、副书记杜源恺、辅导员桂骏担任答辩评委。
本次暑期实践立足党的百年新起点,通过知行乡村、知行百年、知行上海等多个实践主题,全方位锻炼培养了大夏学子对于社会的洞察力,感知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大夏学子坚持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在乡村治理、城市治理、红色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了可观成效。
优秀实践项目展示
身驻,心住,行助——百名选调生的扎根与反哺
该项目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第五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以细致具体的交流访谈挖掘有温度的细节,探究选调生群体的工作经历、思想观念等,既呈现群像又深入个体。同时本项目通过问答集、人物故事集等形式将选调生的故事与经历进行整理,以实例激励着新一代青年人积极投身基层服务。
对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志愿服务实践
该项目以上海市静安区幸福益站志愿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调研切实了解老年人在手机使用过程中对线上服务使用的困难和需求、通过线下志愿服务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并开发一批线上课程,帮助更多老人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此项目获得了2021年度“林清轩人才培养发展基金”社会实践项目立项,成员们也希望这一项目能够不断的发展,为老年人接触这个世界带去更多的途径与可能性。
行走城市,阅读建筑
在满足疫情防控的要求下,该项目以电台连线以及微团课的形式重走红色路,在疫情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给人们带来了红色的希望,在建筑之中找寻红色文脉、发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鼓励在软性的人文情怀之中穿透历史隔阂、连接温情的纽带。用青年之声讲好中国故事,以青年之心助力中国发展。
家国新体验——基于党史学习教育的中小学德育课程开发
“家国新体验”是一个基于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储备和教育梦想延续的项目。在经历充足的前期准备之后,一支能力全面的实践队伍制定了他们的框架并且成功地开展了实践。整个实践过程包含五个步骤:国情认知调研、课程框架设计、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课程效果评估,真正落实了知行合一、以学生为本的目标,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乡村振兴的嵌入式治理——以贵州、新疆两地驻村第一书记为例
乡村振兴的嵌入式治理从项目背景、项目过程和结论成果介绍了他们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该项目组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探究驻村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治理的两种“嵌入”方式。成员们在调研是走访了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和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共访谈了12位驻村第一书记和百余名村民、村干部们。该项目从宏观政策出发,聚焦微观案例,与时代共鸣,展现了当代青年心怀家国的胸襟和格局。
“黄桥烧饼黄又黄”——讲好家乡的红色故事
黄桥烧饼色泽金黄,酥脆美味,著名的“黄桥战役”使它的名声逐渐流传。但是,朱文清同学及其小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发现,黄桥烧饼在当今仍面临着“破圈”困境,无法在更多的人群中普及。为推广家乡美食,也为铭记这段军民同心的历史,小组成员们通过走访门店,采访非遗传承人、文艺科科长等方式,了解黄桥烧饼行业的发展近况与宣传情况。最后,小组成员采用视频推送等方式,为宣传黄桥烧饼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令人垂涎的香气同一段悠久的历史,成为更多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旧址寻访梳理左联历史,媒体融合讲述红色故事
为探寻上海红色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唤醒一段关于党与时代的记忆,魏一凡同学率领小组成员对左联旧址、鲁迅纪念馆等多地进行了实地探访,并在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后,形成一份有关左联发展史的报告。与此同时,小组成员利用Tableau等技术软件对左联历史资料、人物作品实行可视化处理,形成生动有趣的交互性可视化作品。此外,小组成员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它包含左联历史、相关人物及其作品等内容,成为了宣传党史、传承红色文化。宣扬红色精神的新途径。
答辩结果公示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大夏学子实践的脚步,永不停歇。
文|张雨璐 史思文 陈琬琦
图|各实践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