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上午,大夏书院讲坛第36讲暨2021级新生入学教育首讲在学生发展空间302多功能厅顺利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校图书馆馆长胡晓明以《如何成为“成长家”——利用大学资源发展更好自我》为主题,以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给新生开展“新学期第一讲”。本次讲座由大夏书院院长沐涛主持。
“人有十年看”:
大学是人生中的重要起点
讲座伊始,胡晓明向书院2021级新生提出殷切期望:大学生活将是人生中又一重要起点,是重新洗牌的一个机会,而能否打好这副牌须四年以后见分晓。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同学们要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大学的“美好时光回忆”。胡晓明由家乡四川的俚语“人有十年看”出发,讲述了自己从15岁当工人、1987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再到2004年获授终身教授荣誉的一系列人生重要转折点以及学术研究的经历。胡晓明表示同学们能够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实属不易,诚如孔子所云“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因此要抓住青春不负韶华。他鼓励同学们在青春岁月中要发展兴趣,拓宽视野,放眼远方;也要静下心来,扎实基础,脚踏实地,培养自己的智商和情商。
民族、社会与文化发展:
大学该做什么
对于“如何制造美好的大学时光”这一问题,胡晓明认为同学们应该首先想清楚自己在大学的定位。华东师范大学是新中国以大夏大学(1924年)和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各位新生要有与新中国、全社会命运与共的使命感。大学不是“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也不是“职业培训所”,亦不是被动学习的“养鸡场”;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心怀对社会文化的责任,在四年学习生涯中要使自我更加多元化,要在课堂学习外多多益善地汲取书籍中的知识。胡晓明引用教育家布鲁姆的专著《走向封闭的美国心灵》的观点:反对专业主义、技术主义、提倡人文教育,指出阅读人文经典使人置身于无限深蕴的本质,能够保护和培养那些触及这些伟大思想的幼苗,倡议同学们要多阅读原文经典、古籍,一句句阅读,细心品读,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与收获。
契约?神殿?桥梁?
如何定义一所好的大学
胡晓明给出了三个关键词来描述一所好的大学:“契约”、“神殿”、“桥梁”。首先,进入大学便代表着与大学签订下一份要下定决心认真学习的契约;大学是思想的神殿,是学术尊严所在之地,想要在大学中制造“美好时光的记忆”离不开对知识的敬重与追求。胡晓明希望同学们要甘心做文明与文化的“粉丝”,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高贵。同时,大学也是一座连接人类文明的桥梁,将人类青年时代的热忱与老年时代的经验结合起来,成为社会中最独一无二的文化圣地。作为我校图书馆馆长,胡晓明表示我校图书馆藏书量截止2020年底始终保持上海高校第二,拥有非常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同学们提供了开放性的知识宝库,是同学们探索知识的宝藏殿堂,希望同学们多去图书馆攀登思想的高峰。胡晓明将悬于中北校区图书馆的一句话赠予同学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希望同学们能在大学中磨砺自身,成为有想象力、知书达理、有人文关怀的人才。
讲座最后,沐涛为胡晓明颁发大夏书院导师聘书。
通过本场讲座,新生同学们对大学生涯有了更深的思考与愿景,期待他们未来可以在知识的汪洋中肆意遨游,描绘出无愧于岁月的青春画卷。
文丨朱麒霖
图|尚方剑 郑子星
指导|黄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