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开启,看大学生跨学科思维训练跃迁升级!

发布日期: 2024-01-18   作者:  浏览次数: 10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卓越育人工作,更好应对人工智能等未来挑战,2024年15日-21日,华东师范大学迎来“寒假预备周”,全校师生共同开展思维训练,营造立足前沿、勇于前瞻、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氛围。大夏书院于线上举办“深度学习,思维跃迁”跨学科微论坛,四场报告、四大主题,同辈引领、师生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快乐自主学习”“深度思维训练”“跨学科有趣科研”“浸润专业实验室”,帮助大学生在AI时代打破思维常规限制,实现超限跃迁。微论坛由大夏书院副院长栗蕊蕊老师主持。

图片1.png




四场跨学科报告,四大思维跃迁学习案例

学习门道在这里!

在此次跨学科微论坛中,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和教师们聚集一堂,分享了他们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科研实践的心得体会。


报告一:你,尝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吗?

——课堂与科研,仅一步之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孙翊铭同学分享了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具体特征,大学学习在知识更加复杂的同时,课程时间缩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主学习不是脱离课堂,而是由课堂走向实践。孙翊铭分享了自己在视觉感知课程中设计无人机上的动态视觉捕捉系统的经历,由开始的视觉跟踪技术设想,到构建模型一遍遍调整参数,这一成果作为他的期末大作业串联起了课程教学,又因创新设计和独特的思维实现了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CCF B类论文,完成了从课堂到科研的巨大跨越。最后,孙翊铭展示了自己在从课堂走向实验室的其他项目上的巨大成果,鼓励同学们自主学习,由课堂走向科研。




报告二:你,找到思维训练的“钥匙”吗?

——老子文化,在域外传播

地理科学学院2022级研究生吕沐涵同学分享了如何在老子文化的研究中,找到思维训练的“钥匙”。她提出思维训练的三把钥匙:一是在本科低年级段即可尝试参加合作性学习;二是参与合作性学习工作时一定要带着目标出发;三是要多与“巨人”对话,站在巨人肩上学习研究。吕沐涵的研究案例中体现了地理学和传播学的深度融合,以儒莲翻译《道德经》为具体切入点,探索新的分析模式,尝试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同时分享了研究思路,数据搜寻的可靠方法与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采用多学科交叉和尝试多种技术,能够进一步把握思维训练的精髓所在。早开始、多尝试、勤沟通,是在她在科研训练中的宝贵经验,期待大家都能顺利找到自己思维训练的钥匙。






报告三:你,想过将“科研”作为一种行为艺术是什么体验吗?

—— 身入田野280天,跨越学科的边界

设计学院2021级研究生许宴同学探讨了科研和艺术的跨界联系,在她的艺术项目中,有三把“梯子”帮助她进入深度思维模式:“田野”“行动力”“好奇心”。田野即研究发生的场域,多种关系在此连结。许宴的田野是其创作的背景:一个因修建水库移民建立的村庄——史子园,一群组建了村庄的移民社群——淳安移民。许宴以村普编辑的身份留在史子园,参与村谱的编写工作,以高行动力解答了作为一个“外乡人”,身处史子园的“我是谁”问题,与村民建立了良好交流关系,邀请乡绅为村谱写序,构建村民共同身份的认同感。她提出要葆有对各学科的好奇心,科学的探索和研究艺术相结合时才能有效增长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当科研成为一种艺术的时候,它既是个人的,也是充满感情的,它的智慧源于想象力和经验,它的声音属于每个实践者。







报告四:你,泡过专业“实验室”吗?

——在研究中,超越单一知识点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3级研究生苌琦同学提出了对专业实验室的独特看法,解答了本科生是否一定要进入实验室科研的问题,这需要依据个人情况,在兴趣的启发下进行。他也为我们讲解了专业实验室和本科事务压力的重合,说明了两者的区别。接着,他分享了自己在实验室进行机器人社交行为方面的研究,并以共同身份在nature的子刊上发表了论文。这篇论文是横跨了人文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交叉科学研究,尝试解决机器人导航领域的重要问题。他们用心理学的人文思想去激发科学和技术的突破,最终实现了从人文思想的理论,从概念化到计算化,最终到工程化的三段式跨越。研究的出发点是服务机器人的应用,他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下对正常人社交行为的分析和数据统计,找到了更加符合人类社交习惯的绕行方式,并且将它算法化设计模型,使得社交机器人更加拟人化,满足了工业领域对服务机器人的要求,提升了使用者的舒适度。最后他提出可以在泡实验室的过程中,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去尝试的超越单一的知识点去尝试的学科融合,然后去尝试的接触一些学科前沿,解决一些需要交叉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达到好的成效。





师生合作,朋辈导航

师生相处之道在这里!

地理科学学院吴健平教授和设计学院邱岸雄教授分别就报告内容、跨学科思维训练方法、师生合作之道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

吴健平教授高度赞扬了同学们的研究成果,提及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跨学科运用体现的学科交叉性,并分析了技术在跨学科运用中的广阔前景,学科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学科交叉,例如gs技术与疾控部门需求间的结合,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这提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不光是要学习本学科的知识。有时候如果说能够了解到一些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更能够来开阔思维,达到深度思维的高度。

邱岸雄教授提出许宴同学思维提升的第一把梯子应该是“好奇心”,正是好奇心使得许宴同学选择留下参与村谱的编写工作,随后是“行动力”,将感兴趣的点付诸行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导向一个具体的结果。邱岸雄赞扬了四位同学的实践精神,认为创新性思维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好奇心和行动力对取得理想结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大学生自主学习,

他们还缺什么?

大夏书院院长庞维国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强调,跨学科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庞维国深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普遍问题,首先是机器学习不断发展的创造能力,对大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思维跃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结合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揭示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提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六个层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高等教育研究和思维跃迁希望学生的思维从低阶思维往高阶方向发展,尤其是创造性。第二个问题是发展阶段,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后天的事业取得,将其分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情境性思维三大类。在大学阶段,分析性思维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创造性思维和情境性思维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关注这些不同阶段的思维发展,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三个问题是谨防WinterLoss,指的是学生在暑假和寒假期间学习差距的扩大,庞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应对学习拖延的策略,为学生本身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利用假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学生要注意利用假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避免在假期里被落下。希望通过深度学习和思维训练,学生可以实现“一次性”知识和能力的飞跃式提升。放假不放松,离校不离学锻炼数智思维,实现思维跃迁。







放假不放松,离校不离学

锻炼数智思维,实现思维跃迁

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学生(研究生)工作处处长赵健老师提到,在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引领育人创新的指引下,学校特设立“寒假预备周”,加强师生对各专业领域人工智能的学习和运用,并开展对量子思维、老子思维的学习。今年是学校第一次举办“寒假预备周”,虽然学期已结束,但2024年刚刚拉开帷幕。新年开始之际,希望同学们做到“放假不放松,离校不离学”,利用一周“寒假预备周”的集中时间,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静下心来做一些思维训练。赵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三个期待:一是希望参与的同学们,利用大夏书院提供的思维跃迁的机会,无论在哪里,都静下来认真思考,有所收获;二是希望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能够进行思维碰撞,互相交流研讨,既要学习,同时又要思维跃迁;三是希望同学们在这一次集体的活动中踊跃地发言,踊跃地交流,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希望同学们通过大夏书院建立的跨学科交流平台,打破思维局限,从优秀学生榜样的身上汲取“学习之道”,尽早做好学习和生涯规划,实现卓越成长。



据悉,在寒假预备周,全校各院系、书院都精心策划了各类思维训练活动,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章晶晶向同学们推介了多项思维训练与卓越养成项目。章老师提到大学生活和学习与高中生活有所不同,大学生活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探索机会,老师们也非常愿意提供基础性的支持和指导。学校提供了丰富的项目,帮助同学们在深度学习和深度思维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能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实习等课外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并外出沉浸式实践和体验,以实现思维境界和自主学习。



大夏书院副院长王郦玉老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了大学生应该发挥能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和科研,实现个人成长。王郦玉提到,一是感动,感动于嘉宾同学们充分将思维跃迁深度学习的理解融入分享。二是共勉,希望大夏书院成为同学们身心的放松地、学术的大舞台和交往的新世界,希望未来书院继续为同学们提供跨学科交流平台,成为跨学科交流的主角。同时,希望同学们抓住寒假时间,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实现思维的跃迁获得更大的收获,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为社会和民族发展服务。



大夏书院始终聚焦学校卓越育人,锚定本科新生第一年的关键发展期,通过“一次性养成”课程体系,促进新生从高中生向社会人的质变,发展与专业能力相促进的通用能力和素质,突破自主学习能力欠缺、跨学科视野不足等问题,夯实新生卓越成才的稳定基底,做好超越自身局限、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