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书香学术香 | 大夏学术下午茶(第一期)回顾
“落差”“忙碌”“迷茫”“无力”“自卑”
面对新生的焦虑和困惑
三位学术男神给予了怎样的答案?
11月2日,来自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英语、翻译、日语、化学、生物等8个专业的20名2022级同学带着他们对大学学习和学术的困惑来到大夏书院多功能厅,与三位专业教师举办了一场轻松愉快、干货满满的学术下午茶活动。首期大夏学术下午茶邀请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历史学系副系主任瞿骏教授和哲学系副系主任郁锋副教授,主题是“中学-大学学习方法转换与学术入门”。大夏书院副院长栗蕊蕊作了开场和总结。
三位教师首先用各自独特的风格提出了对大学学习的建议。
郁锋以“走进哲学”与“走近哲学”为开场,向哲学系的同学们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调整心态。他指出,进入哲学系并不是要做哲学家,而是要系统地学习哲学的有关知识,从知识层面来了解哲学。二是注重哲学的组织逻辑和组织方式。在入门阶段,读哲学著作时可能会读不懂、不理解,要从基础、简单的书籍着手,把握背后的逻辑和思维。
瞿骏指出了进入大学的第一课——辨析概念。同一个名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要把概念还原到每一篇文章、每一本著作、每一堂课中,这是进行学术训练的第一步。他还提出,在大学不能一味地复制老师的成就,而要争取将老师的经验内化,做到“超越”。他还建议同学们分清“理想”和“欲望”,放下功利心,享受师大的人文氛围,多去尝试和探索。
汤拥华鼓励同学们将焦虑和困惑看作快乐的起点。大学提供了选择的权利和未来的可能,在选择和尝试中,总会有那么一刻让你“心有所动”,享受这一刻的快乐。针对中文系的同学,他提出要“有文学青年的梦”和“保持感性”,带着这样的梦想去从事各个方向的研究才能走得更远,而保持对生活的困惑、期待观点之间的碰撞才能享受做学术的快乐。
面对老师们中肯的建议和幽默的话语,同学们也放下拘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落差”
英语系的廖卓蕙同学表示在把高中擅长的英语当成专业去学习时,和自己的预期有所不同,兴趣有所下降。历史学系的黄明阳作为转专业的同学,也有同样的“落差”。
瞿骏老师表示,大学里的学习不再是中学里“知乎”式的学习,而更加注重“专业”上的研究。他建议将每一门专业课当成是中学“语文”、“数学”、“外语”这样的一门一门课程,找到自己的兴趣,慢慢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所在。
郁锋老师认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组织形式,要学习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领悟这门学科的思维,逐渐对它产生认同。
汤拥华老师针对兴趣下降的现象提出了建议。一是多与专业老师交流,在谈话中找到共鸣。二是参加实践,尝试写一点文章,享受看到成果后的满足感。三是学会教一点东西,把自己学到的内容讲给别人听。
“忙碌”
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季芳伊同学本想多研究一些感兴趣的内容,但大学里任务繁多,精力有限,有一些不知所措。
瞿骏老师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不怕时间长。很多事情是可以长期做下去的,时间可以成为灵感的积淀。二是把兴趣和专业研究主干结合。这样既满足兴趣,又节省时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学会舍弃。在自己从事的诸多事项中,适当舍弃,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看高质量的内容。
汤拥华老师表示赞同,并鼓励她在适应大学生活后,将学期内的时间进行规划,找到大学学习的节奏感。
“迷茫”
中国语言文学系的陈婕同学在面对“功利”和“兴趣”的矛盾时,希望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借力点和平衡点。
郁锋老师建议她思考好自己追求的目标,在审慎选择后坚定地做下去,这样一定会取得成功。“最怕把所有时间浪费在选择上”。
汤拥华老师勉励同学们做“时间管理一般程度的专家”,把各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安排好,允许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优秀,坚持做下去。师大的平台会让大家的大部分目标得到实现。
瞿骏老师认为,同学们完全可以追求“功利”,但同时也要知道自己的理想在哪里。在迷茫和困惑时,可以看历史和看未来。从历史长河中可以发现,自己现在的困惑非常渺小,也可以从历史中得到启发;在未来回顾自己的大学时光,会发现有选择的快乐,这才是大学的意义。
“无力”
历史学系的杨帆航同学将自己在大学和高中的学习状态进行对比,发现高中时可以通过一张张试卷衡量自己的进步,而大学在短期内无法衡量自己的成长,感到一种“无力感”。
针对这个现象,汤老师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应对的办法。同学们群策群力,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是不要短视。相信自己的成长有一个过程,不纠结短期的得失。二是与同学之间多进行探讨,弥补自己的不足。三是每天进行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启发和教训,会发现自己同样收获满满。
“自卑”
历史学系的李佳宁同学在回答杨同学的问题后,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在进入师大后,发现身边的同学都十分优秀,在课上会因为觉得自己的观点太“幼稚”而“自卑”,不好意思发言。在她的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表示都有同样的感受。
老师们对同学的想法表示理解,同时也表示,欢迎同学们所有的看法和问题,不要觉得自己“幼稚”而羞于讲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想法,三位老师为同学们提出了总结性的建议。
郁锋老师表示,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同学和知识分子要有三个坚守。一是常识,二是科学,三是同理心。
瞿骏老师认为,要多读书、多了解,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不畏形势的变化。
汤拥华老师指出,要珍惜大学的青春,珍惜最好的一群人一起创造的愉悦生活。
下午茶在热烈的欢笑声、讨论声和掌声中结束。活动最后,书院准备了三位老师的专著,由老师们现场签名赠送给到场的同学们。
学生感想:
中国语言文学系 季芳伊:
今天与三位男神见面互动的学术下午茶活动,让我收获颇丰,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首先,这个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共情。刚刚上大一的我们都会有许多疑惑、迷茫,而今天的活动成为了一个大家分享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平台,大家讨论畅聊的温馨氛围让我感受到了“此心安处”的归属感。 其次,老师们的观点见解为我打开了学术之窗,拨散了曾经困扰我很久的霾云。不论是关于“理想”和“欲望”辩证关系的思考,还是关于知识分子的见解,亦或是老师们对于学术研究的看法,都向我展示了看待世界的多元视角,让我感觉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同时,他们也让我知道,来到这里——华师大这个文科殿堂的意义所在。 第三点,我觉得这一次活动让我的蓝图更为清晰。诚然,这短暂的2小时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道路,但是它让我明晰了潜心钻入学术的美好,也让我知道“风物长宜放眼量”,心之所向与世之所欲终会有交叉覆盖的地方,而我们都可以将两者规划进短暂的一生,知道理想,无悔求索。 “任何一份生命都有它生长的创痛与成长的过程。”我们的人生就是在不同的阶段不断蜕变成长,今天的下午茶为我们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换助了一臂之力,而其深远的影响也会助未来的大学生活和学术道路顺遂无虞!
历史学系 张丽芳:
初入大学殿堂的我对历史学术研究还有一点迷茫,对周围比我优秀的人总是喜欢仰望,对欲望和理想的平衡感到焦灼,但三位老师的解答让我醍醐灌顶。我明白了不要过分追求时间的精致管理,必须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有时候,我们也要允许自己的不完美,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间会告诉我们最后的答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真正将三位老师的经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低头赶路的同时敬事如仪。
哲学系 徐琰:
这次的学术下午茶真的很赞,探讨的氛围很浓厚,老师们也都很随和,根本不尽兴啊。作为一个哲学生,我真的是深有感触,郁峰老师说的很有道理,走近哲学本来就很难,而我们大一新生学不懂是很正常的,我们并不是要学做一个哲学家,而是要学习寻找其背后的逻辑关系,知识背后的组织方法,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刚好晚上有一节伦理学导论课,我试着去寻找老师上课的逻辑顺序,我发现好像摸到了一点上课的逻辑,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走近哲学。瞿骏老师说要认清自己,我是一个比较懒散的人,所以我要给自己多一点的压力。其次,老师区分了一下理想和欲望的区别,我真的很惭愧,在之前的十几年中,我好像都是在为了欲望而不停努力,在实现考进好大学的欲望后,我好像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认识这一点之后,我希望能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找到我的理想目标。汤拥华老师感慨大学是最好的做学术的一段时间,只用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术之中,老师还说要始终保持文学青年的梦,保持感性,保持对其他事物的兴趣。华东师大真的是一个很有人文气息的大学啊,老师也都是温柔认真的老师,这一次的学术下午茶真的很成功,希望下一次我还能抢到机会。
翻译系 张可:
受益匪浅,一开始还着急忙慌地赶到害怕迟到,担心讨论太深奥自己社恐,但结果是氛围真的很好。几位老师对我正在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给出了一些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角度,也让我想去进一步地进行反思。同学们提出的许多问题我真的特别有共鸣,近乎感同身受,几度甚至湿了眼眶。真的很喜欢也很享受这次活动,并且希望有机会能够继续参与下午茶系列活动。
化学系 周沁:
虽然三位老师是文史哲方面的,而我是化学理科的,但是我觉得自己从这次下午茶更多地能学习到如何面对大学,如何看待学术,如何度过人生。正如翟骏教授说,在学者的经验分享中,我们可能只能学到10%,但是这10%将会对我们起到重要作用。我觉得这次下午茶开阔了我的视野,打开了我的格局,让我看待绩点、理想、时间、学习等等方面的角度得到了升华。从三位教授的人格魅力与知识素养中,也找到自己的仰慕憧憬。对我而言,这次下午茶是一次心灵与格局的成长。
“要把大学老师当成是老师,
而不能只当成老师。”
老师倾囊相授
学生畅所欲言
这或许就是
学术下午茶的意义和真谛
指导单位 | 教务处 党委学(研)工部
联合支持 |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
图|古今锦
文|梁宏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