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院系
10+学术话题
跨越15天的热情交流
20位朋辈小导师
60位2022级新生
第一期“学术朋辈谈”
“高中生到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转换与适应”
专题咨询
落下帷幕!
三家院系的20位朋辈小导师
10月11日
我们发布了第一期“学术朋辈谈”
一对一学业咨询活动
一经发出,就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
中国语言文学系、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三家院系的22级新生们踊跃报名
找到学长学姐“小导师”
提出他们心中的疑惑
也得到了耐心解答
新生关注的热点话题
小导师的回答
小导师给新生的建议关键词
值得注意的是
同学们不仅咨询了直系的学长学姐
还有很多同学跨专业咨询
大家都在争做复合型人才呀!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都有哪些共性问题吧!
1.大学和高中相比,应该如何学习和安排时间?
吕宁: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关键是处理好学业、学生工作、兴趣爱好和娱乐休闲之间的关系,高中有好的东西值得大学生活继续保持,例如专注、纯粹的态度和乐观阳光的心理状态,但更需要意识到,相较于高中,大学的知识不再设限,了解得越多越深刻就越好;大学的考试也不再有模拟,而是一次性的,需要一开始就做好充分的准备。
古舜禹: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老师切入问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阅读参考书目,形成自己的基本思考并定期复盘。
梁嘉慧:首先明确自己未来的需求从而更好的安排时间,如果想争取保研,则一定要保证学科基础和专业必修课的成绩,要分给更多的时间给这些课程。其次,要明确各个科目要求我们达到的标准,对于高数等理科课程,理解老师上课所讲内容和课后习题足够;对于记忆内容比较多的专业课,课上做好笔记,及时解决疑问,考试前按照课程内容安排充足的时间复习,保证重要内容全部可以理解记忆即可(例如一天一个PPT)。
卢星云:大学讲课节奏较快,课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在听懂课的前提下做笔记会更快更流畅;课后主动找老师答疑,问老师能不能发PPT;
刘健男:增加预习的深度,不仅是泛泛地看一遍课本,在预习过程中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上课重点听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也不要有太大压力,只要是书本上有的,课后可以重新温习。
胡建辉:不要做“六边形战士”,学会有所舍才有所得,抓住自己的薄弱科目勤能补拙,不要熬夜,养成规律作息,保持对学习和科研的热情,长久的自驱力才是保证。
冯竞瑄:学会自学,学会自己通过课本利用课余时间钻研,思考课本中的例题,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和网上的其他资源进行学习。
李奇霏: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在整理笔记上,理解不意味着记出精美笔记;培养自主文献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
廖欣怡:高中时的成绩或者基础并不会完全决定整个大学的走向。比起已有的积累,对待大学的态度更为关键。专注于当下,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不虚度自己的大学时光就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在学好专业以外,也可以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例如加入社团或学生会,遇见志同道合的朋友;例如进入实验室,学习探索前沿问题;例如辅修或旁听其他专业的课,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2.大学如何做科研准备?
严怡婷:本科阶段的科研,建议进课题组之前,和导师好好聊一聊。你想有什么收获,你希望获得写作能力的提高,还是科研汇报的机会,亦或是实验操作的能力。一开始,科研入门阶段可能是最痛苦的,看不懂的名词、符号一大堆,还要读英文文献。只有坚持,从一周看完一篇文献开始,出现的名词可以自己查询或者敢于多向导师和课题组的学长学姐询问。入门之后,你就可以自如地做实验、独立设计实验。另外,大学课程要提前学起来,用在科研上。大学课程就像一个大框架,科研说白了是某一门课的某一个方向的深入研究。四大力学学习过程中能了解到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物理思维。举个栗子,高中或者大一的课堂上我们就听过钟慢尺缩效应,这个一般会在电动力学学到,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出狭义相对论。但是我们提前已经了解了这个概念,没有学到电动力学,也可以开展一部分的科研,也就是提早把知识应用到科研。
古舜禹:在学好专业课知识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积累思考,发现问题,像滚雪球一样去阅读相关材料,形成自己的基本思考,有对话和碰撞的欲望,并尝试去解决提出的问题。
3.转专业应该如何准备?
吕宁:转专业可以积极联系对方院系教务老师、曾经转专业转入的同学等,注重关注考核方式、报录比、历年考题以及一些基础问题基础知识的准备。
4.大学的课程与高中相比有点难?
①高数:
刘健男:课本、老师板书一定要认真看,宋浩老师网课,认真记笔记,归纳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多与大学同学、老师,甚至是高中同学交流,重点关注老师自出的题目,多做课本上的习题。
②大学物理:
胡建辉:适应数学工具的转变,强化自己的练习,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勤于思考,多与专业课任课老师交流,多与同学讨论,课后多花时间,不要有畏难情绪。
③人文社科:
查苏娜:大学的文科学习与高中不同,对于人文学科同学来说,建议降低对课堂的依赖,学会自己“泡图书馆”,也就是提升自主文献阅读的能力。
聊了这么多
同学们一定收获满满
其他专业的同学也一定有很多问题想聊
“学术朋辈谈”第二期
大夏书院协同
历史学系、外语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联合推出
“精细时间管理与效率提升”
专题咨询
敬请期待!
文字|梁宏维
策划|梁宏维
联合支持|中国语言文学系、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活动指导|教务处、学生(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