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远至,与澳理工同学共寻海派文化

发布者:王纯发布时间:2023-12-27浏览次数:30

20231222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

与澳门理工大学学生

开启了一场冬日行走


海派文化源自20世纪初,融合了东西方文明形成其独特风格,代表了上海人对时尚、自由和开放的追求,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今天两校学生一起探寻“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本次活动为“沪澳大学生中华文化传习营”系列课程之一,为来自澳门理工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行走课堂邀请到了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孙国英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本次行走,同学们收获了:

一次性城市漫步体验

一次性建筑美学熏陶

一次性海派文化探源


640 (1).png

640.png



行走课堂的第一站来到了上海历史博物馆,馆内陈列丰富的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涵盖古代文明、近代历史及当代发展,生动展示了上海自古至今的多元文化和悠久历史,致力于传承城市记忆。通过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两校的同学们都获得了海派文化的深度学习体验,对上海历史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640 (2).png

640 (3).png


紧接着,同学们来到了邬达克旧居,了解到邬达克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建筑风格注重简洁、实用和工业美学。他为上海设计的建筑作品引入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不仅为城市发展留下重要的建筑遗产,更奠定了上海现代建筑的基础并推动了后来上海建筑的创新。通过亲身进入建筑游览并认真聆听解说,两校的同学们都获得了耳目一新的建筑美学熏陶。

640 (4).png


行走课堂的终点站“上生·新所”坐落于有着“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盛名的新华路历史风貌区,旨在打造成为国际化的活力文化艺术生活圈,形成鲜明的以文化、艺术、时尚和新媒体为特色的主题定位。同学们在此处参观了孙科别墅、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及附属泳池和多栋工业建筑,通过城市漫步感受独特的城市韵味,品创新与传统的交融之美。

640 (5).png

640 (6).png

640 (7).png

活动结束后,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教育硕士张雨杨表示:“我有幸深入了解了上海丰富的历史文化,了解了上海名字的由来,见证了它的发展,从一个小渔村逐渐成为了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馆内气势宏伟的八抬大轿制作精美令人印象深刻,运用朱金漆木雕,玻璃画,金银彩绣等通过传统记忆重工满雕制作而成,在灯光的照射下金碧辉煌。下午参观了邬达克的纪念馆,他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纪念馆中,我们欣赏到了许多邬达克的作品和他的设计理念。他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师,更是一位思想家和艺术家。这次参观不仅让我对上海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文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想这会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回忆。”



本次课程不仅是一次深度海派文化之旅,也加深了沪澳两地间同学的友情,为日后两地青年的文化交流合作搭建了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