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话剧走向“年轻范儿”?大学生“文化艺术鉴赏师”来登台!

发布者:王纯发布时间:2023-12-01浏览次数:86

“上海话”方言话剧《雷雨》走进高校学生社区,是否成功“破圈”?11月17日下午,在上海宛平剧院、上海市宝山沪剧团、“艺+”团队的支持下,上海方言话剧《雷雨》导赏活动在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学生社区成功举办,“没想到上海话的《雷雨》这么好看”“这版《雷雨》别有魅力”“新的沪语话剧什么时候再来”……广大师生的观后感给出明确答案。

嘉宾对谈2.jpg


演绎89,话剧《雷雨》在高校火出圈”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先生创作的一部剧作,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是一部广为流传的传统话剧。面对经典作品如何“翻新”?传统话剧如何走向“年轻派”?……现实情况下,一股强劲的“沪语风”吹进了华东师大校园,方言话剧《雷雨》在独具上海特色的沪语演绎下展现出别样风情,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学生陈东东表示,“一直以来对话剧特别感兴趣,10岁时在首都剧院观看的《四世同堂》是我的启蒙,这次沪语版《雷雨》带给我全新的启发和触动”。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方言话剧《雷雨》艺术总监兼领衔主演华雯表示,“我可以说不管你有10个还是100个《雷雨》,我们这个《雷雨》肯定是第101个,它完全是定制款,不一样的。”

活动现场,师生共同欣赏了“海派”《雷雨》的经典片段“鲁贵说鬼”,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专业教师、上海方言话剧《雷雨》导演吴汶聪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主创团队在剧作改编和舞美服装元素的运用方面所做的探索,讲述了主创团队印象深刻的观众反馈和幕后故事。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朱康则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出发,与同学们分享了话剧《雷雨》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雷雨》”鲁贵说鬼“片段展示1 拷贝.jpg

鲁贵说鬼


嘉宾对谈5.jpg

嘉宾对谈


剧团老师针对《雷雨》中的经典沪语台词进行了现场教学,观众们纷纷参与互动。大学生们对这一版方言《雷雨》表现出特别的热情,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生牛露潼在看完片段展示后激动的表示,“这次的《雷雨》让我不仅觉得沪语说起来好听、有趣,也激发了想要学沪语的兴趣”。

学生上台学习沪语台词2.jpg

学生上台学习沪语


大夏书院”校外艺术导师“聘任.jpg

大夏书院”校外艺术导师“聘任



担纲“文化艺术鉴赏师”,大学生助传统话剧“年轻范儿”

此次沪语版《雷雨》的创作团队,启用了一批刚刚从海外毕业回国的年轻艺术人才,从舞美、灯光、服装、音效等各方面进行“年轻化”、“时尚化”的整体打造。华东师大的10名学生更是作为“文化艺术鉴赏师”加入到本次话剧导赏活动中,用青年人的视角为传统话剧注入新元素。

沪语版《雷雨》不仅深受中国学生的喜爱,还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等9个国家的20余名留学生前来,此次导赏活动对他们而言既是一次与中国文化的亲密接触,又是一次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活动结束后,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表示:“《雷雨》这一剧目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用上海话进行演绎对我而言很是新奇。我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希望能够在今后有更多机会学习”。

华东师大大夏书院院长庞维国强调,“‘课堂学雷雨,课后看雷雨’,这次的《雷雨》让同学们获得了一次性海派文化沉浸式体验、一次性行业精英深度对话、一次性跨文化交流、一次性舞台创作展示。在交流与体验中感受戏剧的魅力,提升艺术鉴赏力。”华东师大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赵健则表示,“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文化铸魂,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卓越育人、卓越学术行动中,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

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宛平剧院「大宛集」一戏一赏艺术美育品牌走出剧院,走进校园,从剧场到校园共同以艺术育人,让艺术在身边发生,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不同的人群,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打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向美而行”的宛平剧院美育样本。本次课程中,大夏书院招募了10名“文化艺术鉴赏师”,走进宛平剧院了解台前幕后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本次方言话剧《雷雨》进校园是华东师大创新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实践。据悉,华东师大已通过开展开发社区课程,布置文化展览,举办人文行走暑假营等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活起来”!

微信图片_2023120116494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