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晚18:00,书香大夏系列活动之大夏书院讲坛在黄玲玲楼三楼举行。本期活动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金雯教授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瓦尔登湖》中梭罗独居的世界,从梭罗在书中所热爱的”一个人的生活“出发,以褒贬两个维度解读了这本世界名著背后的思想内涵,并在特定历史的语境中结合时代的思想浪潮对《瓦尔登湖》中所传达的梭罗的思想观念进行溯源和阐释。
读书会伊始,金雯老师以世人对于本书的一些争议导入对于《瓦尔登湖》的解读。梭罗在这本书中提倡一种一个人的生活。“我都确信,如果我们能够简单而又明智的生活,那么在这个地球上维持一个人的生活,也就并不是一种艰苦,而是一种消遣。”他在书中如是写道。而对于这种“一个人的生活”,有人质疑,梭罗即使独居在小木屋中依旧倚仗他人的帮助,而他自己似乎是无意间忽视了这种帮助,那么这种生活,其实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个人的生活”。亦有人争论,梭罗这般的独自生活,是需要阶级基础作为支撑的,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并不能实现遗世独立的生活。因此有人说梭罗是一个十分自私的人。
对于世人关于此的争议,金雯老师谈到:“所有的经典文学一定是以引起争议的方式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经典是建立在一种绝对共识的基础上的。因此,争议的存在是很正常的。”而对于”梭罗是否是一个自私的人“这一问题,金雯老师则从正反两个维度通过不同的材料为同学们呈现梭罗这个人本身。一方面,梭罗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不受欢迎,有人说他的自立代表着一种冷漠。他曾在文章里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对于在自然灾害中不幸去世的人,我们不必为他们感到悲哀,因为他们会去到天堂,那是一个更好的世界“。对于梭罗这一个观点,金雯老师表示她不能完全认同。“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到天堂去是更幸福的,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观念强加给所有人。”另一方面,有人曾在2009年写过一篇为梭罗辩护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提到梭罗曾因为拒绝体罚学生而辞去教职,曾为遇到困境的邻居散发请愿书等等一系列十分具有人情味儿的举动。如此看来,我们也并不能断言,梭罗是一个自私的人。只能说梭罗是一个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喜欢亲近自然的人,这也无可厚非。这只不过是他对社会作出贡献和产生价值的不同方式而已。
接着,金雯老师向大家阐释了梭罗的理想的生活方式。梭罗在“乔迁之喜”这一章节中对于自己理想的房屋是这样阐述的:containing all the essentials of a house, and nothing for housekeeping. 即他理想中的房屋应该具备所有必要的、基本的东西,而不需要那些使房屋变得整洁,那些所谓的可以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东西。除此之外,他理想中的房屋应该是向所有人敞开的,应该是没有隔阂的。这一点展示了他对理想的人际交往的设想,他摒弃那些实用的、功利主义的交往,而追求一种简单的、纯粹的生活。因此,金雯老师认为,梭罗是一个反功利主义者,而且是一个精打细算的、有头脑的、理性的反功利主义者。对此,金老师解释道,其实功利主义在18世纪萌芽时,提倡的是通过计算,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使得每一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当时,这种思想并非消极的。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思想逐渐走向了一种极端,变得狭隘。梭罗就是见证了功利主义向着消极的方向转变的这样一个过程,因此他就想要逆转这个过程。他想用自己的经历向世人证明,日复一日地重复焦躁的、艰苦的生活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梭罗的理念中还是有与现代生活理念相悖的地方的。譬如在时间观念上,他就借鉴了基督教中的概念——永恒即为现在。即永恒存在于当下的每一刻中,也就是每一时刻我们都能把握这种永恒。这一点和我们现代所提倡的把握时间,追求进步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由此,金雯老师向大家解释了与梭罗的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思想——超验主义思想。所谓超验主义,就是要超越日常的经验事实,去把握精神的实质。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把握住生活中最为崇高最为高贵的东西呢?梭罗认为只有不断以自己的意念去注入和浸润现实,才能把握住这些东西。才能实现一种真实的自由。所谓的社会现实并不是所谓的社会真相,因此我们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身的自由而不要去依靠任何他人的思想。
《瓦尔登湖》作为一部世界名著,蕴藏着梭罗的许多深刻而对于很多人而言较为艰涩难懂的思想。但是经过金雯老师的讲解,我们对这些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一个人的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其实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有时候也应像梭罗那样,不羡浮华,不慕富贵,让自然和学识不断充盈自身,即使在红尘纷扰的世间亦能寻得属于自己的一方安然之地,在心灵世界中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文案:常玲楠
图片:孟祥宇
来源:大夏书院学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