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大夏丨《一间自己的房间》:后女性主义的平等共融——也谈女性解放

发布者:曹安琦发布时间:2019-05-29浏览次数:414


      5月22日下午13:00,“书香大夏-樱桃读书会”系列活动之《一间自己的房间》第二期讲读在学生发展空间三楼阅读共享室如期举行。外语学院副院长、大夏书院导师朱晓映教授继续带领同学们深入探讨女性解放这个不断被文学、影视等艺术形式所书写呈现的主题。

      作为一名意识流作家,伍尔芙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假设自己是一个观察者,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展开思考。在本期讲读中,朱晓映老师挑选《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的重要片段进行梳理讲解,力求更清晰地呈现出伍尔芙试图在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情感。

      《一间自己的房间》作于1929年,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历史时期,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人们的心理、生活状态都带来了巨大改变。而诗人,亦是其中受到巨大冲击的群体之一。战争前,人们写诗宣泄日常生活的情感,其中饱含着对爱的自然流露。但战争所带来的难以抚平的创伤,转变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从战前的敢于表达到战后的隐藏情感。作品中提到,在1891年的英国,女性不被视作独立的人,而是被视作男性的所有物。丈夫有权限制妻子的出行,女性没有选举权,谈婚论嫁成为女性人生中唯一重要的阶段。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没有学习知识的必要,只有那些出身书香门第或贵族阶层的女性,才会有条件接受知识的供给。基于这种现象,伍尔芙提出——金钱很重要,这是保障一个女性独立的重要筹码。

      因而伍尔芙再一次假设:假使莎士比亚的妹妹拥有与莎士比亚相同的才华,她会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莎士比亚”吗?她给出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论在那样一个年代,各种语言、文字的教育仅限于男性,女性所接受的教育除了最基础的识字就是家务,人们在长期不同性别区分认同环境的浸染下,“莎士比亚的妹妹”自身很有可能早已形成“女性就应该操持家务”的固有观念。家族会为她规划好人生的轨迹,为她物色一个适合她的男人成家立业。

      再退一步排除以上一切的不可能性,假使“莎士比亚的妹妹”的确是一个奇女子。面对被安排的人生,她不甘心,选择反抗、逃婚。她会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来到了戏剧院,寻求发展机会。在那里,她可能遇上男性职员威逼利诱,在诸多现实的打击中陷入绝望,在绝望中走向自我生命的终结。由此可见,即使“莎士比亚的妹妹”有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才华,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莎士比亚”也极为不易。


      在作品中,伍尔芙还分析了奥斯汀与勃朗特的写作风格。在她看来,奥斯汀优于勃朗特。伍尔芙认为,写作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要真诚并且真实,只有心平气和地写出的作品才是有意义的。在阅读二者作品的过程中,奥斯汀的真实流畅,勃朗特的愤怒、抗争、不甘,皆尽收眼底,而高低优劣则也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伍尔芙对女性主义的独特理解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对象。在《简爱》中,简爱在罗切斯特失去财产、沦为残疾后,以拯救者的姿态,带给罗切斯特财产和爱情。这位相貌平平、不断努力的女性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拥抱未来的幸福生活。这恰恰体现出了一名女性的自尊、自立、自爱,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成为女性主义萌芽的一剂催化剂。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萌生出的很多女性主义者是激进的,她们的目的是与男人进行抗衡。但是,以伍尔芙为首的第三波的女性主义已经对第二波的女性主义进行矫正。她们并不打算对抗,她们希望能被作为平等的人去对待。新女性主义者承认差异,承认男女之间生理、智力结构上的不同。因而只有男性女性各自展现自己的长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实际上,男女两性的差异可以构成一个平衡的体系。一个女孩仅有女孩的特质(如温婉、细心等)是不够的,一个男性仅有男性的特质(勇敢、强壮等)也是远远不足够的。只有二者相融,形成所谓的“雌雄同体”,达到“互补”的目的,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个人的价值。

      时间在朱晓映老师的娓娓道来中一分一秒地流逝,读书会也渐渐在同学们陶醉的欢笑声中渐入尾声。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朱晓映老师也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耐心地解答。最后,朱晓映老师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期望:

      · 自信;

      · 追求宁静的精神状态,少一点抱怨,少一点愤怒,少一点苛责;

      · 认识自己,积极投入生活。

      “用心去想,用心去活,用心去做,成就自己”,这是朱晓映老师送给同学们的生活箴言,亦不失为一代大学生在迷茫之中的定心针。愿每一位大夏学子以书为伴,在人生之路上稳步前行。



文 | 李子涵

图 | 张思妍

来源 | 大夏书院学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