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大夏 |《国史大纲》导读:对历史心怀温情和敬意

发布日期: 2019-05-24   作者:  浏览次数: 1422

5月14日晚6点,“书香大夏”系列活动之大夏书院讲坛在书韵飘香的黄玲玲楼三楼如期举行。此次大夏书院讲坛亦是学校“经典阅读”书香校园阅读季系列活动之一,活动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瞿骏教授带领同学们围绕《国史大纲》进行深入的分享、交流与讨论。

首先,瞿骏老师带领同学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瞿骏老师指出,作者钱穆先生是一个拥有诸多传奇故事的史学大师,他既是幸运的,亦是不幸的。所谓幸运,在于先生终其一生经历了四次政权的更迭,客观环境的变迁对先生史学观点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谓不幸,在于面对这样一个颠沛流离、动荡的年代,压在知识面前而无法逃离的问题首先就是生存。《国史大纲》这部作品就是钱穆先生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大半个中国时颠沛流离的境况下写就的,凝结了先生对中国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民族精神的阐扬。


  

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钱穆先生如何用温情脉脉、充满敬意的目光来看待中国,看待历史?在瞿骏老师看来,这和钱穆先生幼年的经历以及成长的环境息息相关。钱穆先生出生于江苏无锡七房桥,在江南这样一个对教育无比推崇,对文化无比仰慕的地方,先生受到了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先生虽然幼年丧父,但是家族供养他与哥哥上学,相比于自身的不幸,先生感受得更多的是人情的温暖与善意。故而即使是在史学看似理应严肃的书写中,先生的视角亦是独特的,文字是有温度的。


  

  

随后,瞿骏老师开始向同学们讲述《国史大纲》的成书原因。当时主流学者普遍持有将一切旧的事物摈弃、拥抱新事物的观点,而钱穆先生或许与马克思的想法不谋而合,“陈旧的东西总是力图在新生的形式中得到恢复和巩固”。在先生的内心深处,总是以为传统文化是无法被消解的、被磨灭的、被抹去的。同时对于正处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先生希望历史可以赋予中华儿女抗战的勇气与毅力,让人们重新审慎地看待历史,不断自省,砥砺前行。


  

 

接着,瞿骏老师就“由史建国”可以给当代人所带来的启示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首先瞿骏老师强调“我们不能做一个身份证、护照上的中国人。”爱国当由爱家乡开始,通过了解历史文化以爱国,从一个有知识的人转变为有知识的国民。其次爱国主义应当区分“农人爱牛马之爱”与“真诚之深爱”。受西方权力本位思想的影响,人们的爱国之情往往偏向于商业之爱,而真诚之爱是由认识而生的情感,没有功利心,是通晓中国历经艰难险阻而站立于此的深沉情感。最后我们应当正确理解爱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落后就要挨打是大家的普遍想法,但国家真正的改变取决于世界秩序的改变,当今人们宣扬命运共同体理论,为世界苦于找不到发展模式的国家提供借鉴与帮助,正是一种很好的体现。

最后,瞿骏老师用一句话总结道,“历史从来不是用来揭示对错、黑白”,希望同学们在阅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一书后,可以收获看待历史的新视角,新想法,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史学观,价值观。

  

学生感想:

18级西班牙语专业  秦天

非常幸运可以参加本次瞿老师的讲座。老师的语言风趣幽默,条理清晰,让我对《国史大纲》这本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与期待。钱穆先生用温柔而充满敬意的目光看待历史,他的文字是有温度与光亮的,哪怕成书的年代多么艰难与曲折。让我对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有了新的视角与想法。

  

18历史学专业  郭晨光

听完瞿骏老师的讲演后,我才意识到曾经的自己对国史其实一无所知。钱穆先生笔下的《国史大纲》,温情脉脉,又波澜壮阔,少了几分冷若冰霜的史料堆砌,多了几分沁人心脾的人文情怀,一字一句,都是他对中国最深沉的爱。一篇一章,都是诠释中国何谓之中国的深刻命题。读史,当心存是非,爱国,当勿忘山河。


  

文案 秦天

图片 李金泽

来源 | 学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