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18:00,“书香大夏“系列活动之樱桃读书会《诗经》讲读第二期在学生发展空间三楼阅览共享室举行。同学们在华东师大中文系副主任、大夏书院导师吕志峰的带领下,再一次走进《诗经》的世界,对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与探讨。
活动伊始,吕老师首先听取了同学们上期读书会后自己阅读《诗经》的感受和体会。一位来自翻译专业的同学表示,《汉广》一诗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不可”,深深地触动了自己,它所传达出来的想得而不可得的无奈与我们的人生中很多时刻的感受不谋而合。
吕老师对同学的想法表示了肯定,指出文学作品本身的确存在着多种解读的可能与空间。我们读《诗经》时,在努力读懂的基础之上,要特别注意其中的意象,《诗经》之所以成为经典,非常重要的就是因为它能将意象和情感融为一体,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尽相同,但是当我们阅读到这样的文字时,都能够自然感受到这种共通的情感。因此要理解《诗经》,就要深入每一种意象,去探寻意象和情感之间的联系。吕老师以《常棣》为例,为同学们进行了详细解析。
吕老师还指出,当我们在阅读《诗经》这样的文学作品时,要特别注意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影响。比如《东山》一诗,是否一定要与周公东征这一历史事件相联系去解读呢?其实我们就解读为一首远征士兵在归家途中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就可以了。而有些诗歌,比如《新台》,可能跟春秋时期卫宣公的故事结合起来去解读则更为合适。
已经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的《诗经》中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情感,我们在阅读时,应当尽可能地贴近古人,关注作者抒发的情感,探究作品真实的主题。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做到尊重经典,传承文化。
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转动,时间的流水也从未停下流淌的步伐,但人类的情感却在几千年中一直有着恒久不变的地方。本次《诗经》的阅读活动虽已告一段落,但我们相信,这只是我们解读《诗经》的起点,期待在未来的阅读之路上与你再次相遇。
学生感想
2018级 德语专业 常玲楠:
经典的力量和魅力或许就在于它的不变性。即使是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也依然能从诗经之中体悟到那种人类共同的情感,能够从当时的诗篇、故事中看到自己的人生缩影。走进古人,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这的确能够帮助我更好的阅读《诗经》这样一本底蕴深厚的书。希望自己在以后日常的阅读中能把这样一种阅读方式延续下去,获得更多的收获。
2017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漆健桦:
非常有幸能参加到这次的《诗经》读书会。在这一次的读书会中最大的收获是吕志峰老师交给我们的走进《诗经》世界的方法。《诗经》作为一部距离我们非常久远的作品,对其进行解读需要对词句的意义,时代背景都有相应的把握。在解读的过程当中,《诗经》为我们构建一个充满古代人文风情的,感情真挚的文学世界。走进这个世界,我们能体察先民的生活,也能窥探自己内心的世界。
文案 | 常玲楠
图片 | 杨典萍
来源 | 大夏书院学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