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回顾 | 杜公卓教授为大夏书院党校学员做“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感悟”主题报告

发布者:曹安琦发布时间:2019-05-13浏览次数:452

      5月8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杜公卓教授受邀为大夏书院第二期党校学员做“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感悟”的主题报告,报告由大夏书院党委书记、本期党校校长韩春红主持。


      出生于1949年的杜公卓教授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在报告中回顾了上山下乡时期、参加高考时期的人生经历,并在报告中对于书院党校学员提出殷切希望。

      在报告中,杜教授首先回忆起自己早年作为知青的经历。1966年,当时还是高一学生的杜教授和同校的几名同学远赴黑龙江建设兵团开始了艰苦的知青生活。杜教授称她们当时的工作是“战天斗地,屯垦戍边”。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年元旦,遇上了零下38度的极寒天气,而她们却只有吃萝卜条汤和窝窝头来庆祝新年,晚上炕冷得钻不进去,只能靠跑步来暖和自己。回忆起这段经历,杜教授感慨道,国家稳定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前提。

      恢复高考在杜教授看来是人生的重要节点。杜教授曾三次被推荐上大学,却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所幸的是当时恢复高考的消息一经传出,杜教授马上着手准备复习,力争考上大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回忆起当时高考的情形,杜教授说道,77年全国共有五百七十几万考生,而被录取的人数仅有二十九万,录取率低至5%。面对严峻的高考形势,杜教授在满腔求学的信念的支撑下,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发奋学习、刻苦复习,才最终获得了进入大学的机会。

     在报告中杜教授更是对于书院的党校学员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曾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杜教授指出当代大学生有着自身独特的成长路径,从出生到幼儿园时期可以说是一个“童话世界”,父母精心呵护,百般照顾。小学中学时期,更多的是一个“理想世界”,那时候只需要考虑学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会由家长安排照顾。直到进入大学才算进入到一个“现实世界”,需要独立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杜教授在报告中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知识,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大学阶段成为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杜教授在报告中鼓励书院党校学员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努力落实总书记的六项要求,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成为一个热爱自己、热爱家庭、热爱祖国的人!党校学员与杜公卓教授进行了提问交流,共同讨论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