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下午,在书院奖助勤贷中心施能婧老师的组织下,助力扬帆美育养成计划2.0小组的同学们前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短暂的4小时参观过程中,接受了艺术的熏陶,感受到当代艺术的无限魅力。
走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像是离开繁喧的都市,踏进另一个阒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是那么旷远空邃,场厅很大,走廊幽长,高墙肃穆,游客三粒五粒地散布着;在这个世界中,一切又都是那么的壅塞充实,各类珍品应接不暇,刚刚在一件展品前驻足凝思,一旁的展品就匆匆地赶来拉扯我,迈了两步,又有一系列新的展品向你招手。步至尽头,踅过去,又发现刚才所览仅是芳林一隅,更有佳作等候已久。进场后,大家分开,各自参观,同学们在众多艺术品中寻找自己喜欢的风格,感受不同的艺术氛围。
青策计划
青年策展人计划中的“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在一楼展出,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和我们年龄差不多大的青年人一手策划的,年龄相仿,却与我们站在完全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令人震撼,更令人深思。所谓“声名狼藉者”不过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权力体系排除在外的那群人,他们或许与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将权力体系结构之后,发现这些被定义的“声名狼藉者”也许名不副实,我们自认为理所当然的看人接物的眼界也不过是我们自带的有色眼镜反射下的“虚拟现实”,而在这些“有色”支配下的权力运行或许在维持表面稳定的情况下却疏忽了背后应有的温度。暗淡的基调,孤独的展现,人性的解读,社会的结构都令我印象深刻,深受启发。
让·努维尔:在我脑中,在我眼中……归属……
让·努维尔可能是世界上最高产的建筑师之一,他在世界范围内共有200余个建筑项目。但是,他始终追求变化与创新,坚决反对国际主义风格所导致的千篇一律的建筑。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商业街其实也在全球化和士绅化的潮流下面临着同质化的威胁。跨国连锁企业取代本地居民经营的小商店,酒吧挤走了简单小饭馆。连锁公司的取代,不仅令某些小店主失去生计,而且也让本地居民失去了本地商店营造的家园感、地方特性和社会共同体。
布展于七楼的“让·努维尔:在我脑中,在我眼中……归属……“”作品展览从专业艺术家的角度,为观众带来一场建筑艺术与玻璃蚀刻完美结合的视觉盛宴。一栋栋大楼的影像在玻璃块中肆意延伸,把建筑设计背后的生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仿佛也逐渐学会和艺术对话,静静赞赏它生命的鲜活,默默聆听它言语的无声。
观后感
第一次了解到戈登的切割建筑,原来建筑艺术不仅可以用建筑本身来表达,还可以以录像等等方式来展现。参观艺术展览是对艺术心性的一种陶冶,需要用心去感悟。很幸运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去感受,去体悟。
——王洲琪
电厂是赫赫有名的艺术馆,这也是我在期待中第一次真正近距离感受那塔,进入那老厂房改造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艺术馆的英文名,Power Station of Art, 也是巧妙地借用了发电厂的渊源吧。这整个艺术馆,便是一件年代感厚重的艺术作品。我的专业——广告,与艺术和审美其实有很大关联。我也很高兴、很感激我们大夏书院的美育计划能让我们切实感受艺术的熏陶。这种平时对艺术感的积累,必要时刻便是我们的power station。
——王吉
印象颇深的是青策计划中的“末路斜阳「声明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声名狼藉者”(个人认为与边缘性人物相似)的个体生活状态。那些被社会忽视的人在看不见的地方以能被看得见的方式行走着存在着。我们是否会为这些所谓的“声名狼藉者”侧目,当我们注视到他们时我们关注的又是些什么,此时我们的内心又有怎样的情感——悲悯?厌弃?不屑一顾?而如若我们是那些“声明狼藉者”,四周鼎沸,我们又当如何自处......
——国益明
在行走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在提升中进步。这一次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之旅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就在身边,艺术就在我们的心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我们能行,我们同行。
文:助力扬帆美育养成计划成员
指导:施能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