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党校副校长兼高级研修学院副院长张俊华,面向大夏书院第三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展“中国共产党革命史评述”主题报告。报告由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主持。
课程伊始,张俊华向同学们着重强调了解党史的重要意义,他引用习近平在2013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的讲话,“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张俊华从三个块面,讲述1840年以来中国的侵略历、革命史、奋斗史,在分析中国近代的救亡图存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时,提出三问:“中国近现代为何被列强欺凌?” “中国如何才能复兴走向现代化?” “为何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张俊华讲到侵略史是黎明前的黑暗,革命史是绝望后的曙光,奋斗史是应接续的使命。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因封闭、落后、狭隘、无知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害,经历了侵略、内乱、改良、图强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救亡图存是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推翻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主、自由和幸福成为中国革命的初心。1921中国迎来革命的曙光,张俊华从中共一大讲起,结合历史史实,讲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必然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无悔的选择。他也通过八一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史间的重要事件,讲道“中国共产党的壮大是民心向背的结果,是艰苦卓绝的结果,是浴血奋战的结果,是信仰至上的结果。”最后,张俊华结合中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凸显的制度优势,讲道“今天是1840年以来最好的时代”,他期望大家牢记《党章》中阐明的共产党人的宗旨与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讲道,“此次报告,张俊华老师精彩评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她指出“我们从救国图强,到现在努力实现强国梦,这一路,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谱写了一段无私、坚守、独立、忠诚、荣光、团结、自强、胜利的革命史,也是一段信仰不断丰满、不断坚定的革命史。当前,我们国家面临来自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也来自国外的各种挑战。希望同学们坚持‘四个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同学们通过这次学习,深刻认识到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性,并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做到理论清醒、政治坚定。
学员体会
张俊华老师从历史到当下,从国内到国外,深刻剖析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以及信仰。张老师强调,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无名英雄,他们当时无惧牺牲的坚定信念就是为了我们这些后代有更好的生活,不再受压迫、欺辱,因此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常怀感恩之心。当下是1840年以来最好的时代,我们应该思考是什么给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要心存感恩。我们青年一代,应该不断用知识武装头脑,深刻了解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终极使命,接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重任。
——17级 历史学专业 方慧敏
张老师从四史教育讲到现实三问,由浅入深,极为细致地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回观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毛主席的词在脑海中浮现“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不易的,走过的路程更是艰辛的。在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大地千疮百孔,满目疮痍,饿殍满地,内有军阀连连混战,外有帝国主义炮火轰打。但是,为解人民于倒悬的党的创始人们,伟大的革命先烈们,顶住了重重压力,建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以学促进。
——17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林卓凡
张老师深入浅出地带我们回顾了中国近代史,并带领我们对当下和未来做出了深刻的审视、反思与展望。身为华夏儿女,我们谁都不应该忘记曾经屈辱的历史,正是在压迫中,先人前辈救亡图存,而历史洪流涌动之际,中国共产党的凝聚无疑是石破天惊。1921年7月,在千钧一发之际,第一次党代会召开。共抗帝国主义,心怀报国之志,一支起先算不上浩浩荡荡的队伍,却向后代传递了生生不息的精神。真正共产主义的信仰,是纯粹、高贵、自然的;共产党临危受命,发展成为我国的执政党,是在曲折中不断斗争的结果,如果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的果敢和前仆后继的勇气,是万万做不到的。身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当在学习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的同时,牢记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展现我们年轻一代应负的使命、应有的担当。
——18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沈可轶
文 | 江文军 杜源恺
来源 | 大夏书院学生党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