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大夏大学校报《大夏周刊》上刊登了一则校友消息,其中提及:郭大力的译作《资本论》在上海重印,由生活书店出版。并对郭大力著书立说的成就给予“锲而不舍”的评价,表示期盼他回到母校。
今年适逢华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为了追溯这段七十多年前吉光片羽的往事,了解《资本论》全文首译者的信仰选择与人生故事,大夏书院学生党员讲师团的一支队伍,开启了郭大力的寻访之旅。
红色文脉:郭大力与《资本论》
郭大力,原名郭秀勍,1905年出生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县三江乡斜角村。1922年从赣州中学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24年,厦门大学部分师生为抗议当局的反动措施离开厦门,到上海创办了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前身)。郭大力作为329人之一也随之转入大夏大学。受大夏大学李石岑教授影响,他放弃继续学习化学,转攻哲学。在进步师生的影响下,郭大力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并对《资本论》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据郭大力遗孀余信芬回忆:“当时大夏大学没有校舍,就在曹家渡搭了一座小小的棚房,充当临时校舍。工人区的生活环境,校内进步师生的帮助,对大力的思想影响极大。就在这段学习生活期间,大力开始决心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为此,他把全部课余时间都用来自修德文,攻读《资本论》。”
1927年,22岁的郭大力从大夏大学毕业,即开始准备《资本论》的翻译。这一年,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他后来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所说:“我译这部书,并不是因为我已经很理解它,也不是我已经有了翻译的能力。1928年,国民党全面背叛了革命,红色政权已在江西建立。当时我只觉得一点:有革命的需要。”
从1928年春天,郭大力在杭州大佛寺写下翻译《资本论》的第一笔到1938年9月《资本论》全译本在上海出版,十年间郭大力经历了贫困、战乱、迫害和疾病等等困难,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动摇他翻译《资本轮》、传播《资本论》的决心。他以极大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终于把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全文和《剩余价值学说史》(即《资本论》第四卷)奉献给了中国人民。
实地寻访:史料考据与口述记录
为尽可能详尽了解郭大力其人与《资本论》翻译中的过往,大夏书院学生党员讲师团成员仔细查阅了馆藏档案、图书典籍等资料,检索当代期刊与近现代报刊,找到了刊登在《大夏周报》上的校友消息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郭大力遗孀及其子女所作的人物传略。经过初步的史料收集与整理,寻访队伍于2021年4月20日-21日前往江西省赣州市郭大力故居,深入实地搜集和考证郭大力的事迹。
郭大力故居外景
郭大力故居位于赣州市南康区三江乡斜角村,地理位置偏僻。1937年8月到1938年4月,就在故居二楼一间简陋的书房里,郭大力完成了《资本论》第二卷全部和第三卷绝大多数的翻译工作。郭大力的侄子目前还居住在这里,交流中他谈道,“《资本论》合译者王亚南也曾在这里租房暂居。那段时间,郭大力的妻子在城里的一所中学教书,他本人则埋头译书,累了便种种菜。住在旧居的日子里,郭大力闭门谢客,除了王亚南外绝少和人通信。”
郭大力故居内景
此外,寻访队伍还参观了赣州中央苏区历史陈列展,通过观看史料文物、情景塑像,聆听现场讲解,深切感悟中央苏区的红色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洗礼。
研磨党课:讲好师大红色故事
1947年,大夏大学校报《大夏周刊》对郭大力翻译《资本论》予以“锲而不舍”四字评价。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郭大力对信仰的执着、对真理的笃定、对学术的坚守。在建党百年与师大七秩的历史交汇点,书院学生党员讲师团寻访郭大力翻译《资本论》的事迹,深耕红色校史,精心研磨党课,追忆师大先贤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坚守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峥嵘历程,这种讲述本身即是薪火相传。
作为大夏书院迎接建党百年重点活动之一的“百名师生党员讲党课”自启动以来,注重挖掘校本红色资源,讲好师大红色故事,筑牢师生信仰根基,彰显一代代华东师大人鲜明的精神底色,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纵深化。
文|赵景玮
图|漆健桦
来源|大夏书院学生党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