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课堂,请回答:“我能为这个城市做什么?”

发布者:栗蕊蕊发布时间:2023-11-04浏览次数:126

“上海,是怎么样的?”

“她为什么号称魔都?”

“上海如何形成了她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

带着这些问题,他们进入了大学的第一次行走课堂

“作为城市的一员,我能为上海做些什么?”

“行走课堂”第一站——“红色启航:杨浦滨江”结束

他们,把这个问题带回了校园。


“首批体验官”:我的第一次City Walk!


新起点,新城市,新旅程

2023级本科新生怀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

来到上海

对上海怀有特别的期许

期待感受她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大夏书院的首批体验官来到行走课堂

作为上海新青年

主动融入,亲身感受

寻找自己在上海城市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


   2023年10月13日,大夏书院“City walk”行走课堂系列活动第一站——“红色启航:杨浦滨江”首发开启,同学们穿越时空,来到“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徒步见证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烙印。这里先后诞生了我国第一家自来水厂、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煤气厂等中国民族工业的十余个“第一”,数十栋百年工业遗存至今伫立江边,如同一个个工业宝藏,时刻见证着江岸巨变、城市更新。同学们走出校园,主动探寻上海红色基因。


陈磊: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碾满了历史的车辙!

在行走课堂的起点,黄埔码头的红墙下,记录了1919年秋天,一行中国留学生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聂荣臻、向警予等650多位有志青年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从这里出发,走上探寻真理与救国之路。同学们从一张张黑白老照片中与他们进行一场时空的对话,感受志青年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的决心,开启红色课堂的开启之路。

杨浦滨江


“在杨浦滨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碾满了历史的车辙!”软件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陈磊同学感叹到,在杨浦滨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碾满了历史的车辙。中国第一座自来水厂——杨树浦自来水厂落成刹那,管道中输送往千家万户的每一滴水里都溶着自豪。陈磊表示:“以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身份,我来到这片处处镌刻着历史的土地。在带队老师的细致讲解之下,那个百废待兴但充满豪情壮志的年代在我眼前重现。也许我们踩过的某一个脚印,就与当年某一位救亡图存的学子与工人的足迹重合,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条路走下去,越走越好、越走越宽广,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杨浦自来水厂

瑞镕船厂旧址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2023级本科生刘冰悦同学是从小在杨浦区长大的上海人,她见证了杨浦滨江的建设与贯通,对于“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耳熟能详,平时也常去滨江散步。但在本次活动中,她首次以“游客心态”欣赏自己身边的风景,以“历史眼光”去体验被掩盖于日常下的时代的重量。刘冰悦表示:“这次行走活动对于杨浦滨江建筑与设计等的历史的挖掘更让我在习以为常之中发现了新的惊喜与震动:无梁板柱结构的独特设计、王根英女士在工人运动中的坚韧与奉献、‘飞来之物’的奇异理念与粗粝厚重的工业风格都吸引着我去了解。”


尧姿“我可以试试,做小组leader 

“我觉得参加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也锻炼了我的活动组织能力,我给到了自己一次不一样的体验!”来自软件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尧姿同学主动报名大夏书院行走课堂,并且“抢课成功”,既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尧姿同学提到:“担任第三小组组长,我在认真听取老师讲解的同时,时刻注意组员们的情况,保证组员们步调一致,架起组员们的沟通桥梁,和组员们一起踏过这一片曾经充满热血与奋斗的土地,我倍感自豪”。

本次行走课堂第一小组组长、2023级软件工程学院张晓晨同学提到:“经历过相对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我对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以及能够提升自己的组织活动的能力和号召力的活动十分向往,同时迫切想去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恰巧了解到大夏书院举办的这次活动,便报名参加并主动报名小组长。”活动过程中,张晓晨同学细致观察、主动思考、积极与组员沟通,为后续课程优化提出了有效建议。


张欣扬:采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旧建筑!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张欣扬同学结合专业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在此次游览学习中,我发现了许多老式建筑,体会到其沉淀美的同时更多地发现了先人的智慧,里面许多建筑结构设计都十分巧妙,真的非常感谢前辈的努力让它们保留下来。作为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新生,我希望未来也能接续努力。城市发展很快,有些老式建筑不可避免地会被拆除重建,但我认为计算机时代同时提供了一种机遇,让我们可以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在云端保存这些建筑,供后人观摩学习,也提供世界各地想要学习的人一个机会可以跨越时空限制,虽然不能到达现场,但在云端观摩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要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来自国际汉语文化学院2023级本科的郭素娜同学是一名缅甸留学生,这也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她表示:“我的爷爷是华人,爷爷从小跟随父母从云南去到缅甸生活,我的家人都会说汉语,在来到上海之前,我对上海的了解仅限于她是一座繁华的都市。抵达上海后,我发现这座城市不仅仅是繁华,还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老与现代化的建筑,以及好吃的美食。未来如果有机会我也想留在中国、留在上海,做中缅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我就读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的人民城市建设为我的专业学习提供了蓝本。”来自香港的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刘卓欣同学表示,这是她第一次探索上海的红色标记,与以往体验到上海的现代化和科技感不同,这一次的红色之旅让她看见了上海的百年征程。从秦皇岛码头墙下,沿杨浦滨江,每一步之下都是先辈们为上海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所留下的印迹。东方渔人码头之上,一个大大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标志矗立着,那鲜红的文字是先辈们为中国共产党革命运动所挥洒下的血与泪。刘卓欣提到:“而这次的红色之旅让我通过先辈们的事迹,体会到城市建设不易,对我未来公共管理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东方渔人码头


“行走课堂”第一站——“红色启航:杨浦滨江”落幕,“科技之光:徐家汇源”将于10月21日开启!


@你,请提案:“我能为上海做什么?”

“作为城市的一员,我能为上海做些什么?”思考,未完待续!如果你有“金点子”“好想法”“新方案”,请登录第二课堂,持续留言,优秀提案将计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并获得“金点子奖”!截止日期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