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第一届“书香大夏”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涵芬楼举行。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大夏书院导师贡华南,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副院长万姗姗与来自各专业的同学共同出席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20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周子雯同学主持。
“书香大夏”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缓缓开启。五位同学分成三组,献上了配乐朗诵。
来自日语专业的骆思舟同学朗读了伍尔夫的经典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片段。细腻的文字,配上纯净的声音,优雅和谐、沁人心脾。
来自英语专业的王加力同学现场朗读了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片段。梭罗质朴平静的笔触,配上低沉的男声,仿佛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来自汉服社的董成龙、魏兰懿、何馨怡三位同学,带来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诗经》片段朗诵。端庄大气的汉服,典雅优美的词句,尽显传统文化之内涵。
启动仪式上,贡华南教授与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程少波、2018级历史学专业李慧洋两位同学一起缓缓揭下红绸、翻开“书香大夏”的篇章。标志着第一届“书香大夏”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韩春红在仪式上致辞,对学校相关部门、专业院系对“书香大夏”系列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对“书香大夏”筹备组师生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书香大夏”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
作为“书香大夏”系列活动的首场讲座,贡华南教授为同学带来了《道德经》导读,从产生背景、经典版本、基本概念与思想特质、历史影响、阅读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讲解和分析。讲座由大夏书院副院长万姗姗主持。
与以往将《道德经》视为“轴心时代”思想文化之基础的主流观点不同,贡华南教授一方面认为应当把商周时期业已成型的诗书礼乐传统和春秋时期齐桓晋文之流推广发扬的形名事功思潮作为诸子百家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指出《道德经》在整体格调上与上述两股思潮处于同一水平,且存有坚决超越二者的立场。
贡华南教授比较了河上公和王弼注疏的通行本以及刘笑敢先生等版本的异同,建议尝试将通行本与考古发掘的简帛版本结合进行阅读。
为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和特质内涵,贡华南教授提炼了全书的核心概念,并进行了重点解读。他指出,“道”是全书当仁不让的核心概念。“道”的两大特点——独立性,即“道”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完全独立自主,无以复加;创生性,即“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万物皆由道生而成。全书另一个重要概念则是“德”。德的内涵,就是得道为德。万事万物均可得道而有其德,关键在于如何得道。贡华南教授指出,得道需要通过“无”。这个“无”不是逻辑学意义上的无规定性,也不是“有”的缺失;相反,它正是有方向的创生,使一物成为一物,使一人成为一人。他认为,通过面对无、欣赏无,能够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养成包容一切的胸怀,最终使得本性完满。这也正是《道德经》中“朴”、“素”这一组重要概念的涵义,代表着未分化的、充实的自然之性,亦是实现独立自主之价值的重要尺度。
为了更好地阐释“无”,贡华南教授介绍了《道德经》中两种具体实现“无”的方法——“无为”和“尚柔”。他运用生动的类比和详实的援引,将无为、尚柔等方法背后揭示的包容一切的态度与要领直观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同时再现了《道德经》描绘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世界图景。这十二个字也是全书进入天、地、人、物的大视域,实现天人共美、各美其美的理想。
最后,贡华南教授简单介绍了阅读《道德经》的几项原则和方法,并回答了在场同学的提问。
文:余涛 李慧洋 陈国政
图:曹安琦 唐梦琦 白晨曦
来源:大夏书院学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