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午餐会(第20期):与童世骏书记谈“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

发布者:曹安琦发布时间:2019-04-07浏览次数:246

      4月2日,大夏书院第20场师生午餐会举行,我校党委书记、大夏书院荣誉导师童世骏教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大夏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会指导老师闫方洁,与大夏书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会成员、书院院长沐涛、书记韩春红及辅导员们等20余人,共同探讨“如何成为坚定有为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17级英语专业的金小盟:“当初为什么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有没有遇到迷茫和困惑?”

      17级英语专业沈丹阳:“做知青的那段时光是怎样的体验?对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7级新闻专业吴婷:“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发展?大学生又如何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发挥积极作用?”

      17级历史专业陈黛婷:“哲学的学习对人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对00后大学生有什么样的指引和建议?”

      面对同学提出的N+1个问题,童世骏从“50后”的童年时光、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谈起,亲切、质朴、热情地一一回应同学们的问题、困惑。童世骏关于信仰、责任、人生和奉献的解答,给同学们带来了“豁然开朗”和“意犹未尽”。一次轻松美味的午餐会变为了一场充满智慧和思想的盛宴。


选择信仰、勇担责任使命

      童世骏回忆了自己的入党历程。从自告奋勇投身农村工作、以农场工人的身份参加理论学习直至选择扎根农村,童世骏笑称,这是一段“吃苦并快乐”的时光。尽管当时住着八个人的宿舍房间的泥坯地面上能长出麦苗,尽管几个月后第一次回家时自己的双腿因水稻皮炎肿得粗粗的,但依然“对陌生事物充满着好奇”“努力在吃苦中寻找奋斗的乐趣”,反而培养了面对复杂环境善于判断、勇于选择和能够坚持的勇气。童世骏坦言,当时在农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意味着放弃“回城工作”的机会,意味着对人生发展的方向做出了选择,自己“从来没有后悔过”。

      童世骏讲道,入党是一种选择,需要有所放弃、有所承担。坦率地说,在当下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时代,为自己的人生选择可能是需要做出比前辈们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童世骏认为,幸运的是,党领导下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给我们理解和接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理想,理解和接受“要资本,但不要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特别有利的条件。同学们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对丰裕时代成长起来,父辈们经历的艰苦磨难你们不用经历了,但你们的健康健全成长的条件其实比父辈们好,而且你们在生活中、学习中经历的种种困难和种种选择,也是锻炼成长的宝贵资源;更何况,不管你们是否愿意,未来很可能也会有严峻挑战甚至艰苦生活会成为你们的“精彩人生”的重要素材。童世骏提出,中国发展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对仍然存在着的各种各样问题,我们不用去回避,甚至不该去回避,而要以主人公的态度去面对,去思考,为将来亲手参与解决问题而现在扎实学好知识本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身参与、亲身贡献而进一步加强四个自信。


发掘潜力、打造精彩人生

      谈到“00后”的自我规划,童世骏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期待与嘱托,鼓励新时代大学生创造“精彩人生”。童世骏讲道,“50后”与“00后”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际遇不同,承担的社会使命也不同;但无论在任何年代,青年人都要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中去,让自己的规划踏上新时代的节拍,在社会发展的既定条件下努力发掘自身潜能、打造精彩人生。从“布票”“粮票”的物质困扰到衣食无忧的丰裕生活,从学习条件的紧张窘迫到重视教育的社会氛围,从课外读物的数量有限到精神世界的充盈丰富,“00后”的成长期与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期相叠合,因而更具有开阔的视野,对多元世界也有着更深的体认和理解。因而,新时代的大学生“只要有开放的心态、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就有充足的理由、充分的能力去开拓创新,在多样的学习生活、课外体验中不断发掘潜能、增强自信,实现精彩人生。


全面发展、服务奉献社会

      童世骏谈到,同学们一方面享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也要为将来承担起推动民族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责任做好准备,而这种准备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从身边做起,按照我们心目中“大社会”的美好理想,来塑造校园里、班级里甚至宿舍里我们自己的“小社会”。童世骏指出:“大学的教育是为了让人成熟,这种成熟不是世故,也不是玩世不恭,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格是既懂得如何自由选择、自主决定,又会承担责任,努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童世骏希望,华东师大的学生们有更高的志向,更大的勇气,对“通过服务社会而引领社会、通过引领社会而服务社会”有更加自觉的责任意识,为担当起和履行好这样的责任,做更加扎实的准备。

      童世骏书记和同学们亲切而深入的交流,不仅帮助大家解疑释惑,更使得同学们备受鼓舞。童世骏热情寄语“知行合一、学思结合”,鼓励青年学子积极学习、明确信仰,成为坚定有为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腾飞贡献力量。


【学生感想】


17级英语专业金小盟:

      童书记在讲述自己当年在农场的经历时,脸上一直带着笑容,就像童书记所说的,农场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对于天性好奇、热爱生活的他来说却也是可以时时苦中作乐的。童书记提到,他17岁时就已经去党校进修学习,在入党之前就已经成为了指导员开始进行党的工作,这就让我联想到了书院党建中心的同学们,他们同样也是在为正式党员之前就已经开了协助组织学生党建活动的工作。

      童书记说到,当年他们面临的选择实际上是有限的,而现在的我们面对多样的选择与困惑、诱惑与干扰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理想信念”这简简单单六个字,实际上是对每一个有志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同学的最高要求。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交织碰撞,各种理念蓬勃生长,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初心,难,难就难在我们面对这一切纷繁之时难免会有困惑与迷茫;可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初心又很简单,简单就简单在只要对自己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抱有坚定的自信,理想信念与初心自然坚定。

      在《哈利·波特》里,邓布利多教授曾这样对哈利说:“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make us who we are, it is our choices. ”能否坚定理想信念不是看我们的能力有多么强大,而是看我们是否选择去始终如一的相信,去始终如一的坚持。


17级德语专业颜嘉琪:

      参与与童世骏书记的午餐会,聆听童书记的入党故事和亲身经历,令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在童书记的年代对入党的选择,十分纯粹而坚定,对于“永远留在农村,一生奉献崇明岛”这样的奉献与牺牲,青年时期的童书记毫不犹豫地承诺了。而在我们当今多元的社会,无需我们做出何等的牺牲,但有太多的诱惑和选择,人在思想上容易迷茫,在入党这件事上反而多了犹豫和摇摆。童书记告诉我们,这不是坏事,如此也更考验了我们的忠诚和意志。只有自己认可并且相信,才会产生真正的归属感和使命感。童书记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在青年时期,就要永葆活力和好奇之心,勇于尝试和创造,善于把握机会,规划好的人生不值得期待。这着实催人奋进,在实践中创造更高的自我价值,是我们青年人应该有的态度。


17级英语专业沈丹阳:

      这次午餐会有幸能聆听童书记讲过去的故事,自己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看到四十多年前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相应国家号召,从南门港踏上了崇明岛,迈出了理想征程的第一步,把青春岁月的大好时光,洒落在崇明岛,洒落在农场。童书记这一代人,是个体经验与国家时代命运高度重合的一代,是看其中某些人的个案便能勾勒出一部中国当代史的一代。童书记谈到他的为学并无宏大规划,更多是凭着兴趣和机缘。然而我相信童书记代表的“那三代”取得的成就绝非随着时代洪流挟裹前进就能轻易获得,17岁在水稻田里辛勤劳作泡到双腿肿大,农活之余参加“工人理论写作班”充实自我,入学师大后如饥似渴的吞噬着书中的一切知识……“走进大学校门之前的人生他们没有虚度,高考恢复带来的人生转机他们没有滥用,中华民族过去所取得的伟大进步他们没有旁观。”童书记说我们这一代生长于在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那么我想不蹉跎,不虚度,理应是我们的态度。


17级中文专业马晓航:

      有幸能听到童书记在党建方面给我们的指导,使我感受颇深。由于时代的不同,童书记的入党经历和现在的我们很不一样,但童书记在实践和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这对现在的我们是同样适用的。在童书记的分享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面对未来的重大选择时仍然选择了加入党,为此他放弃了眼前明确的利益,放弃了进城的机会,可是他没有后悔,仍旧快乐而坚定的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不断地收获小骄傲。这更加激励了我,即使在重大的利益倾向面前也不能放弃自己的追求,这便也是党不忘初心的精神吧。童书记在劳动的生活中还自主学习了很多东西,而我们处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享受着这么好的条件,又怎么能安于享受,也应该利用这样的条件去更好地提高自己,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童书记告诉我们,不要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平淡的,没有经历动荡,并不代表着我们的生活不精彩,童书记的启示让我更加深刻地去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我们不是非要在战争中作为一个改革者或领导者才有意义的,我们的价值更是要在任何时代都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发挥光和热。这次和童书记的交流让我知道了在走向党的路上,我们要面临的还有很多,也让我明白了在现在的时代要如何去认识自己。


17俄语专业张智媛:

      我至今记得开学典礼上第一次听童书记发言。那时的我初入大学校园,内心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未知的彷徨。童书记亲切的笑容和发人深省的话语仿佛有某种魔力,让人的内心平静又充满力量。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寻找,这样儒雅却坚定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

      这次和童书记的午餐会,使大夏学子能够近距离地和童书记进行深入的交流,听童书记从自己青年时期在崇明岛农场工作的经历,一直聊到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党,乃至对于人生的思考。其中最让我感佩的莫过于童书记始终如一的“好奇心”。风华正茂之时,他怀着一颗好奇心,在跃进农场艰苦的条件中把生活过得精彩而充实,童书记说:农场的生活让我明白,吃苦和快乐是不矛盾的。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颜回于陋巷,箪食瓢饮仍不改其乐的境界。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之后,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够笑对人生。

      对于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童书记也依然怀揣着一颗好奇心去探索。他从来不会向学生鼓吹共产党或者马克思主义多么伟大,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听者自己思考其现实意义;他也从来不会回避这两者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而是引导我们学会看到事情的正反两面,比较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不强求,但也不妥协,矢志不渝地探索,孜孜不倦地学习。用一颗好奇心寻找问题,超脱于世俗之外去看待问题,坚定不移地解决问题。

      或许这就是童书记作为一位先进共产党员身上那股平和但是坚定的力量。也是我们这些后辈需要不断学习与追求的方向。


文:大夏书院

图:曹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