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13:00,由我校青年教师联谊会、哲学系、大夏书院联合举办的“青春·奋斗·责任”——两代大学生“对话”活动在一教403举行。活动邀请我校原党委副书记、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杜公卓教授担任嘉宾。哲学系、大夏书院学生及哲学系党委书记杨海燕、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党委副书记栗蕊蕊共同参与活动。活动由哲学系党委书记杨海燕主持。
【曲折求学路】
在时代洪流中,杜公卓教授经历了上山下乡的历程,在东北农村度过了最为宝贵的青春时光。然而,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艰难的耕种生活中,杜公卓教授与同时代的青年人一样,坚韧不拔,始终怀抱着求学的梦想。她坚信,读书是惟一的出路。在听到高考恢复的消息后,杜公卓教授无比兴奋,夜以继日地拼命学习,最终于1977年迎来新曙光,顺利考入我校政教系。杜公卓教授回忆了夜半读书的点滴,尤其是在煤油灯下刻苦攻读以至于“呛得咳嗽”、“鼻孔黑乎乎”的情景。杜公卓教授勉励青年学生,“无论大环境多么恶劣,无论能借到的书多么有限,但你只要喜欢阅读,总能从中找到快乐,也能藉此改变命运。”
【苦学在师大】
经历过高考的成功,77、78级大学生普遍带着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重圆大学梦的杜公卓教授,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她在师大的学习,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六点半之前操场上已经满是背单词、晨读的同学;而所有的教室里,座位都是靠“抢”的。同学不仅苦学、爱学,还乐于“跨界学习”。1977、1978及的同学经常跨专业学习,尤其喜欢旁听历史、外语专业的课程。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充盈的年代,青年学生对理想的追求远远高于对金钱、地位和利益的追求,造就了一批富有理想的青年,而在学期间形成的顽强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特质,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寄语新青年】
面对新一代大学生,杜公卓教授语重心长地提出许多建议。她希望青年学生不断打开视野和人生格局,珍惜自己的时代际遇,不断充实自己,寻找人生方向。社会发展总是为每一代人带来不同的机遇和挑战,77、78级大学生走出大学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因而他们以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参与、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而正是改革开放的大潮,舞动了他们的人生奇迹。对当下的95后大学生而言,“新时代”就是我们最好的时代背景,也是最好的个人名片,每位青年学子应该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与国家、民族相向而行,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为民族复兴助力。
【大夏学子说】
杜老师的讲座中,最打动我的那种是对梦想没有丝毫患得患失的追寻。被杜老师那句“既然想定了一件事情,那你就一定要不顾一切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所触动。正如老师所说,其实所有事情都是会有很多情况发生,如果面对每种可能都要畏缩,那就不是真正在做事情。认定的梦想,就应该义无反顾。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边雯)
听了杜教授的讲座之后,我更加感觉到了当今大学生活的来之不易,真正深刻地认识到了知识的宝贵与重要。同时,我也进一步明白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我们要学会利用综合大学的综合资源,拓宽知识面,掌握更多的技能与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独有的竞争力,成为新一代的优秀青年。
(2017级日语专业张雨新)
在时代的不同阶段,读书人往往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在特殊同年代,大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践行学习的真谛。他们可以六点起床去图书馆,用一天的光阴去弥补十年的遗憾。当代大学生更应向优秀老师学习,努力学习,践行使命,勇立时代潮头!
(2017级新闻传播类专业解涛)
在对话中,同学看到了老一辈师大人坚忍不拔、乐观积极的精神力量。在有深度、有温度的话语背后,杜公卓教授带给同学诸多思考,也为他们指引了方向。新时代的新青年,也将传承师大人的精神,成长路上,无畏风雨。
文案 | 周华鑫
图片 | 孙雅洁
指导 | 蔡慧贤
来源 | 大夏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