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实践“卓越育人”理念,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进一步提升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大夏书院于3月12日举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专题讨论暨2021年度辅导员“五育”工作室开题答辩会。校学工党委副书记杨艳红、中文系党委副书记徐燕婷、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江宇靖、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杜彬彬莅临指导,大夏书院党委副书记栗蕊蕊主持会议。
本次申报2021年度辅导员“五育”工作室的共有10个项目,10位工作室申报人从实际工作出发,发挥个人专业特长,将工作室聚焦于学生成长的重要节点,涉及理想信念教育、学业辅导、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民族学生管理、体美劳教育等多方面,并依次围绕工作室建设目标、实施计划、预期成果及成效、建设特色与创新点等方面进行汇报和展示。
1.坚持德育为先,探索思想引领与专业教育相融相促
“红芽”价值养成工作室聚焦学生党员培养全过程的价值塑造,以红色文化输入为导向,围绕红色经典阅读—书评写作—党课孵化三重路径,打磨第二课堂红色课程,增强价值认同,筑牢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
“源动力”实践工作室研究建立一种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两大类相结合,以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外部环境课程为支撑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体系,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石榴籽”工作室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问题,搭建少数民族学生交流平台,加深正向教育引导。通过建立书院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档案,开展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的指导工作,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新途径。
2.加强体美劳引导,激发内生动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一二一”大夏书院体育工作室立足“健康教育、以体塑人”理念,开设泳盲训练营,力争让每一名学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塑造乐观、阳光、积极的人生态度,强化团队协作意识,缓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就业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压力,磨炼艰苦奋斗、永不言败、努力拼搏的体育精神。
“添华”美育工作室以大师剧《冯契》为载体,通过大师剧的设计、排练和演出,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深刻感受学科建设的筚路蓝缕,体悟师大担当,励志未来发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助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爱国爱校精神。
“平安有我”劳育工作室创设劳动情境,重点打造“小花狮”平安志愿者团队,依托人文社科专业学生专业特色,打造并在网络上推出安全教育课程。肯定劳动价值、倡导劳动实践、颂扬劳动精神、传播劳动文化,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幸福“心”体验工作室从学生身心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社会实践,通过打造阳光大使和倾诉平台,培育学生感知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
3.积极打造师生第一、二课堂互动平台,全面贯彻“全过程育人”理念
“行知”工作室聚焦职业生涯规划,在书院制环境中将专业实习环节、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有机结合,发挥专业优势,学中用、用中学,应用驱动。
“创易”工作室以创新创业训练营为载体,从知、情、意、行等方面针对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开设讲座沙龙、参观走访、团体辅导、模拟路演等主题课程,以公众号为载体,挖掘学生身边双创故事,发挥朋辈影响,以最终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需求,思考解决方法,激发学生创业思维。
“零距离”师生学习共同体工作室立足书院导师制,聚焦跨学科交叉融合育人,以小规模的师生比组织开展人文、社科、外语和艺术等领域之间的跨专业人文沙龙活动,通过多学科思想的交锋碰撞,推动学科间的融会与贯通,为学生营造更多元、更自由的成长空间,助力学校卓越本科生人才培养。
五位评委老师聚焦实际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建议。她们指出,书院辅导员在参与工作室创建的过程中,首先定位和立意要高,要契合学校“卓越育人”工作要求,要与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做到互动、互补、互融、互促。其次,要积极探索构建院院有效联动、校内外优势互补、学校和社会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以学生在参与第一、第二课堂所遇到的问题为导向,思考两者具体融合途径。最后,回归工作室建设本体,鼓励辅导员将自身工作内容、个人研究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在创建过程中突出书院制特色,聚焦一个问题、明确一个目标、选好一块“试验田”、形成一批成果,把工作室的实践经验转换成学术成果,通过树典型等方式对整个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相关工作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在总结中提到出,书院鼓励和支持辅导员结合自身的研究兴趣和工作分工申报工作室,希望各位老师在创建过程中要围绕“一个中心”、打开“两扇门”、做好“三篇文章”,即紧紧围绕学校卓越育人这一中心,坚持”开校门、开院门“开门办书院,加强书院和专业院系的合力育人,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做好“文件”“文献”“文科”三篇文章。一是提高站位,加强对上级文件的研读,准确把握立德树人落实要求;二是将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作为实践研究来推进,基于文献梳理和现状分析,准确定位工作室的建设目标;三是凸显文科学生特质,基于学校新文科建设背景,助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成长。
文|施能婧
图|曹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