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院讲坛回顾(四)|袁筱一教授品读《包法利夫人》

发布日期: 2018-04-28   作者:  浏览次数: 180

425日下午,大夏书院讲坛(春季学期第二场)在涵芬楼举行,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教授受邀与同学们一同品读、分析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包法利夫人》。大夏书院院长沐涛、副院长万姗姗分别主持本次讲坛。



一个虚荣女人的故事?


在简要介绍《包法利夫人》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后,袁老师指出,“读书和识字,是爱玛一切不满足的来源。”小说中的主人公爱玛因沉溺于想象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反差,因而不断寻找机会向自己所向往的爱情及上流社会靠近。“爱玛更像个双性人,既有女人爱幻想、爱浪漫的特质,也像男人一样对自己渴求的东西拥有极强的行动力。”



关于“无”又无所不包


“文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世界,不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真什么是美,而是教我们如何发现真和美。”袁老师表示,《包法利夫人》是一本关于“无”的小说,没有任何所指,却又开启了所有可能性。正如福楼拜高呼“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关于女人、关于男人、关于爱情和爱情的破灭,等等,每个人对这部小说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痛苦、激情、空虚、身体、世界、死亡,等等,社会符码以及对社会符码的反抗都在作品得到了呈现。



19世纪的法国和法国文学


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袁老师详细介绍了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法国文学的发展情况。

在福楼拜所处的时代,法国阶级社会刚刚取代了等级社会,民众的平等意识开始觉醒。是一个世俗化、工业革命的时代,也是一个无产阶级上升、社会主义理论兴起的时代,更是法国社会空前动荡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旧的信仰刚刚过去、新的信仰还未创立、社会相对混乱、现实成了虚幻的时期,福楼拜完成了《包法利夫人》这部经典作品,“真正促使主人公自杀的,不是爱情,而是那个刚刚兴起的金钱社会。”



历史与现代


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形象细致地描绘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在大革命的影响下,国王秩序和宗教秩序同时消解,人们失去了信仰。小资产阶级小心谨慎,生活平静、节俭、保守却多疑。这一框架即使是在21世纪也不过时,许多人仍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生物。袁老师指出,从过去预示未来,这正是作品的一个伟大之处。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就各自的阅读体验、对《包法利夫人》的理解等问题,与袁老师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对作品的内涵、对19世纪的法国文学有了更多更深入地思考。


 

  

文案 | 杨晓婷

照片 | 骆思舟

编辑 | 吕思源

来源 | 大夏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