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院讲坛 | 贡华南:哲学何为

发布日期: 2018-04-23   作者:  浏览次数: 91

418日上午9点,大夏书院讲坛春季学期首场讲座于大活C区报告厅举行。作为书香四月校园主题日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讲坛聚焦哲学这门通学,邀请哲学系教授贡华南以哲学何为为主题,与同学们探讨哲学的功用与哲学的使命。讲坛由大夏书院院长沐涛教授主持。

  

哲学是“通学”

  

贡教授开篇即用《史记》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阐述了哲学之“通”,并且进一步为大家解惑,不通者不是哲学,限于一域的是知识、是科学,突破任一学科,而涵于其他学科的就是哲学,即不通而自限,通而自由,哲学由可谓自由之学。

  

  

哲学是“根本之学”

  

贡教授旁征博引地解析了哲学的本质。他强调,哲学的第一要务是确立理想以及通达理想的思想道路,而理想不是空想,而是依理而想,它扎根于人类的生活,是价值之圆满。

  

紧接着,贡教授借用古希腊的“IDEA”来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哲学的本质以及前人对它的探索,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柏拉图,其弟子将其阐发的“IDEA”发展为形式因即本质因,并以客观性、确定性、形式性为特征,例如西方近代发展的几何学,科学经验可证实与可证明成为相应的思想方法。对于这种哲学,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答案是统一且确定的,即所看即所得。而我国的先秦时期亦有,其中包括形名之道与形上之道。形名之道不是主流。仁爱之道、自然之道为形上之道,体道、闻道、味道等不离主体的思想方法成为主流。在他看来,形名之道不是主流,仁爱之道、自然之道为形上之道,体道、闻道、味道等不离主体的思想方法才是主流。

  

  

哲学与精神生活

  

贡教授认为,哲学的功用在于确立、调适理想与通达理想的思想道路。他回顾了从古至今希腊理想的充实以及再确立的过程,指出哲学因时而化,不断指引着人类的精神方向、塑造着相应的精神品格。古希腊灭亡之后,希伯来(基督教)传入,两希合流,本来由于希腊灭亡而逐渐消泯的希腊理想借希伯来文明得以充实,重新构建了人们崩塌的精神生活,而文艺复兴重回希腊,各种新的思想涌现,比如人的欲望的鼓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哲学不断调整自身——而这正是近代哲学家的主要任务,为大家在物质逐渐充裕的年代找到精神上的安顿。近代科学兴起,强调“人道”,试图为大家提供一套完备的精神生活体系。这种生活体系既为现代科学所接受,同时又能满足我们精神生活,是“IDEA”在现代以不同形式再次确立的表现。

  

  

当代哲学何为?

  

贡教授结合同学们学习生活的实际,提供了以哲学指引现实的方法。他表示,哲学统合各个具体学科,进而确定一个融贯的系统,为“讲道理”提供根据。他进一步启发各位同学,要以理想生活塑造生活与生命,“未经体察的生活不值得过”,要“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当代哲学何为?在技术泛滥、资本横行的时代,哲学还能做些什么?最后,贡教授引导同学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当欲望被理解尊重,当知识、技术造成世界图像化,当人大于天被认为理所当然,哲学虽然不能增进人的知识、技术,不能增加人的财富,但哲学并非无能!他强调,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哲学的态度与职责,也是哲学的思考方式。在嘈嘈杂杂、目眩神迷之际,保持清醒,持续地追问,这是哲学的本性。

  


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就自己学习哲学、理解哲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贡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当代哲学的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


讲坛最后,贡华南教授正式受聘为大夏书院导师,助力大夏书院学生成长。

 

  

据悉,大夏书院致力于推进“博雅书院”建设,以大夏书院讲坛为抓手,打造具有书院人文特色的品牌讲座,给与文、史、哲、外语、传播等不同专业的学生以人文引导。本次讲坛为春季学期首场讲座,接下来,书院还将持续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带来更多高水平高品质的讲座。

  

下场讲座将于425日(周三)下午1500在涵芬楼举办,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教授将带领大家品读西方文学经典《包法利夫人》,期待同学们的参与!

  

  

  

  

文案 | 李淑晗

图片 | 骆思舟 宋子岳

编辑 | 蔡琰蓝

来源 | 大夏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