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百花齐放,展大夏科创华芳

发布者:曹安琦发布时间:2019-03-25浏览次数:289

      根据我校第二十七届“大夏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期答辩通知的要求,大夏书院于3月20日在学生发展空间多功能厅为书院参赛项目开展了中期答辩与指导工作。大夏书院院长沐涛、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朱文佳与书院导师哲学系蔡剑锋、外语学院金晶、传播学院罗薇共同担任本次答辩评委。十项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科研项目参加了本次答辩。



欲“坐”不能:大学校园“占座”现状与改善方案研究

——基于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图书馆与教学楼座位使用情况的实证调查

第一小组就校园内图书馆和教室出现的占座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考证与分析,指出这一行为的弊端,并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书院制改革中网络舆情现状及利用

——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二小组发现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提出在书院制改革中必须合理有效运用网络优势,增强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促进书院自身发展。


上海公示语英译的现状及建议

第三小组就上海市内公示语英译的翻译错误指出,上海公示语的英文翻译需要参考英语国家的公示语,而对于中国特有的公示语可以恰当使用音译法,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文学地理学”视野中的都市上海文学地图

——以“新感觉派”都市漫游路线为中心

第四小组将文学作品与地理技术相结合,辅助以老上海地图等史料,以可视化文学的方式,重现了“新感觉派”作家及其笔下人物在上海的都市旅游路线,向观者呈现了上海海派文化,并挖掘了背后的文化现象。

 从鲁迅与乡土小说探究基于绍兴文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传承

第五小组认为文学与地理学有着密切关系,文学作品有可能塑造了地理,并且前往绍兴实地考察。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路的探究

——基于杭绣的实地调查

第六小组从杭绣着手,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的困难,提出了在传统手工艺传承中大学生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

城市之隅,未来之光

——沪蒙黔川垃圾分类情况分析与展望

第七小组就四个城市的垃圾分类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当地的垃圾分类落实情况不尽人意,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解决建议。


上海听障儿童语言康复发展状况研究

第八小组巧妙地避开了专业问题,肯定了目前上海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积极应对方案,分析了目前上海听障儿童语言康复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上海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发展空间。

网络视域下“直男”一词的再塑造和传播

第九小组将传统“直男”到目前网络红词“直男”涵义的转变归类为“污名化”,并且认为女性和媒体应该共同出力消解“直男”的污名化问题。


追根溯流:闽南堂号文化的源流初探以及现状应对

——以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东田镇两村为例

第十小组针对目前闽南堂号文化的只留形式不留内涵甚至濒临失传的现状,拟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案。

      在这次答辩竞赛中,评委老师们针对十个课题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就选手的调查方式和选题范围问题给出了建议,建议同学们要从细节、从小处做起,并且十分注重大学生在课题所研究的问题中起到的的作用。

      

      本期答辩项目排名情况公示:



这些独到的idea

是否有哪一个让你也眼前一亮?

永远欢迎有想法、有勇气的同学

前来一展芳华


大夏的科研之路

有你会更好!





文案|许子歆

图片 | 丁黄佳琪

来源|大夏书院创新创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