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这场举国齐心的“疫情防控战”已经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这次疫情中,涌现出大量在平凡岗位发挥巨大力量的最美劳动者,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都在我们身边。
劳动节特辑 匠心云端讲座
正值五一劳动节,大夏书院“时代匠心”劳育工作室特推出“匠心云端讲座”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讲人都来自同学们的身边——四位书院在校学生的家长将作为疫情一线的劳动者代表,向同学们讲述疫情中平凡劳动者的奋斗故事。他们之中,有两“神山”医院建设者,有深入抗疫一线的记者,有医务人员,有高速路口执勤人员……
他们平凡却伟大,让我们紧随他们的步伐,感受劳动精神,发掘身边的最美劳动者。
第一期
“中国速度”的背后的故事
| 讲述人:刘先雨 大夏书院19级法学专业的袁可欣同学的家人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 作为工程师参与了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 让我们一起听听刘先雨先生讲述 “中国速度”、“基建狂魔”的奇迹背后 以他为代表的一线劳动者的故事 |
01
“临危受命”启征程
刘先雨先生和他的同事是最早奔赴战场的一批人。
1月29日晚,大年初五,刘先雨先生接到上级通知,被派往武汉火神山医院参与建设工作。当时疫情处于爆发初期,疫情传播也处在混乱期,正是最危险的时候。他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时时刻刻被疫情揪住了心。“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武汉加油’,可我住在武汉,真不知道怎么加油。”他说。
在接到任务通知后,刘先雨先生的迷茫一扫而空。作为中建三局的工程师,他为自己有机会去前线抗疫而感到激动与兴奋。当然,伴随着的是忐忑与不安。他的妻子之前做过大手术,身体情况不好;尽管忧心忡忡,她还是鼎立支持丈夫去参加抗疫。离家已是凌晨,刘先雨先生甚至没来得及和正处在睡梦中的孩子告别。收起心中的种种不舍,在这个注定不平凡的春节里,他毅然奔赴战场,开启抗疫征程。
问及到达施工现场的第一印象,刘先雨先生用两个字概括——人多。距离火神山项目预定的交付日期2月2日,时间只剩下不到三天,所有人都在抢工期。因此,必须采取交叉作业的施工方式,很多工序都是同时开始,这势必导致不熟悉现场的工作者们第一眼看着混乱。按照刘先雨先生的说法,一落地光是找自己的公司就打了好几个电话,在各种拖拉机、吊车、材料堆之间转了半天才找着自己的岗位。“满坑满谷都是人,”他描述道,“刚开始的时候压力是挺大的。”
02
“披星戴月”抢工期
举世瞩目、国人骄傲的“中国速度”背后,压力大在哪儿?在火神山项目中,刘先雨先生和他的同事主要负责的是吊装板房的工作。根据自己的岗位经历,他指出来两点挑战。
首先,与他们配合的是毫无专业知识的劳务人员,他们需要时刻绷紧神经,给予专业操作指导的同时保障劳务工的安全;第二,因为要抢工期,集装箱板房所需不同的材料入场,运输到不同的工区,再落实到不同的吊装点,一旦其中某个环节没跟上,将会影响整条流水线,使得本就紧张的工序更加混乱。再加上施工现场狭窄逼仄,如果运来的板房由于型号不符而没能及时安装,场地将会更加捉襟见肘。
施工困难,工期紧张,刘先雨先生忙得像停不下来的陀螺,这边刚解决好,那边又出现问题。压力之下,别无他法,他只得强迫自己冷静思考,从容应对,后来便逐渐习惯了紧张的节奏。“一天快的时候能装七八十个,慢点的话五六十个。”他说。
在央视频直播镜头中,我们看到施工现场24小时不停作业,镜头之下其实是一位位劳动者在与时间赛跑。因为人太多,工地上派发的盒饭,到手大多已经凉了。有的人只是扒拉几口饭菜后,又转身投入未完成的任务。虽说是轮班制,但刘先雨先生在工地上最久连续待了20个小时。周边酒店、旅馆都已关门停业,刘先雨先生开车找了很久才在十多公里外找到一家愿意接纳住宿的宾馆,也没有服务员。第一个晚上工作完回到宾馆,由于太过疲惫,等不及洗澡水烧好,和家人汇报平安后,刘先雨先生就沉沉地睡去了。
回忆起抢工期的日子,他说:“每天往返都是披星戴月的。”
03
“愚公移山”建两山
面临着疫情重、任务难、工期紧的多重挑战,刘先雨先生能明显感觉到,工地上的焦躁情绪越来越浓。2月1日,中建三局二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等高层领导都来到了施工现场,直接参与协调指挥。领导和大家一起抗疫,这让一线劳动者的心再次振奋起来。
遇到困难,光靠一个人是无法解决的,“人多力量大”的奋斗精神在工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据刘先雨先生的描述,有一片板房的吊装进度严重滞后,周边板房都已经吊装完毕,只剩下一台汽车吊被围在一个狭小的区域作业。更糟糕的是,等到可以吊装的时候,才发觉汽车吊吨位不够,吊装距离太远,无法安装到位。
经过专业角度考虑,他们只能在已经吊装好的板房上,把需要就位的板房拆了,使用汽车吊把底板吊到极限位置,再拴上绳子,地面上十几个人同时往就位点拉,然后让汽车吊慢慢下放。等放到地面后,人工把底板抬到安装位。
抬的时候,协调人员在下面喊:“来几个人帮忙抬一下!”周围的人都放下手里的事情,瞬间就在板房的底板边围成一圈,口号一喊,底板一下就被抬了起来,慢慢往安装点挪动。挪动过程中,因为底板太重,场地太窄,时不时有人被绊倒,边上立即有人补上空位。刘先雨先生回忆起这个振奋人心的场景,说:“就这样,像愚公移山一样。”他认为,这种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建三局“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企业文化耳濡目染的熏陶。
04
共产党员争先锋
火神山交付前的最后一天,刘先雨先生接到了公司的电话,鉴于他们在火神山工作表现出色,问他们是否愿意去雷神山支援。丝毫没有经过任何迟疑,刘先雨先生回复“好”,第二天就带着团队赶往雷神山继续“移山”。
“这个没有啥可犹豫的,既然已经来这里了,多做一些事情,也没什么。”他说。这是他身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觉悟。
刘先雨先生深深感慨道:“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作为基层人员,我想说,不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我们这些参与两山建设的人,都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对于抗疫工作,我们能问心无愧地说一声——我尽力了!”
在倾听他讲述的过程中,小编感到无比触动。同学们能在这个特殊时期维持安定的生活、在家接受网课学习,都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抵挡危险。“参加建设也是尽自己的一份力吧。”刘先雨先生轻描淡写地说着自己的故事。
在同学们看来这样伟大的奉献,他却似乎毫不在意,只觉得是分内之事。身为共产党员,刘先雨先生以身作则,和所有两山建设者共同努力,争分夺秒,奋战在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除了在工地抗疫的一线建设者,还有更多既平凡又伟大的劳动者们,如医务人员、执勤人员、前线记者……是他们牺牲小我的舒适,换来对抗疫情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
正值五一劳动节,衷心说一句: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们,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在疫情中兢兢业业的工作,是你们立足岗位、担当尽责的奉献,送来了抗“疫”胜利希望的曙光。
整理|刘欣宁
编辑|阳昕
来源 | 大夏书院学生会社区生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