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学雷锋日,无私奉献、服务他人的雷锋精神于青年学生而言,闪耀在那些奔赴基层、投身志愿的身影中,渗透在“小我融入大我”的情怀里。
大夏书院倡导青年学生“向社区报到”,自2021年暑期启动以来,已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数百名学生在研社区治理、做社区服务、向社区奉献中弘扬雷锋精神,服务基层工作。
2022年寒假期间,366 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纷纷返家乡投身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他们走基层、战疫情、帮邻里,写下了动人的实践感言,撒落了炙热的青春星火。
坚守岗位,我们是社区守门人
为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众多学子返乡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疫苗接种动员、出入人员体温测量管理、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工作,用行动筑起防疫抗疫“青春防线”。
2020级政治学与行政学双学位专业瞿近远在浙江省杭州市湖浜社区担任防疫志愿者,她称自己的工作是“守好门,管好人”。瞿近远说到,“我不仅感受到了来自基层群众的善意与温暖,还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支持与保障,这使我更加明确了身为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
上海市松江区安琪花苑社区的2021级社会学类专业周絮诺在防疫工作中切身感受到基层工作的精细化程度之高。她认为,只有通过真实的社区工作体验,才能让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社会需要我们大学生投入各色各样的社会服务当中去,青年更需要在服务社会中得到成长、实现理想”,周絮诺如是说道。
“千千万万的社区搭筑起了家国有序的景象”是2019级哲学专业邢易雯在上海市徐汇区印象旭辉社区开展疫苗接种时的最大感受,她认为,社区工作者不仅是危难时刻可以依靠的“近邻”,更是群众们常年朝夕相伴的“朋友”。
爱心、细心、耐心,
我们用青年之力为社区注入活力
垃圾分类、交通劝导、消防科普、反诈宣传、社区寒托班、关爱独居老人和困难儿童……书院学子在社区中参与了各式各样的便民利民社区公益和社区服务。
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零距离”。为确保江西省南昌市新阿尔法社区“百家宴”顺利开展,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张理丝参与了制作邀请函、上门拜访群众、布置场地、准备菜品、拍摄宣传等工作,从中感受到社区工作的重要价值,并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可以为社区工作提供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是实现社区现代化转型的强大助力器。”
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潘瑭加入了浙江省平阳县融媒体中心圆梦小组,她走访了4所学校,和志愿者们一起向困难儿童送出20多件新年礼物,每次活动后,她都能收到“你们真的好用心,有‘求’必应”“你们活动太有意义了”等短信。潘瑭表示,让平凡而朴实的新年愿望得以实现,是志愿者们最大的满足。2021级新闻传播学类李思睿也在江苏省宿迁市王官集村开展了关注贫困儿童的“圆梦微心愿”活动,她感受到志愿奉献不仅传递着爱心,也给自己带来了许多欢欣与鼓舞。
青年学生应躬身实践,
向所生活的社会扎自己的根
在党群服务中心、居委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敬老院、农家书屋、乡村文化礼堂等多地,书院学子挂职锻炼、实习实践,深度扎根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中。
2021级法学专业张浩然寒假期间加入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文化馆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他在文化馆内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开展疫情防控、参与文化汇演。新春之际,他协助新华网记者进行“‘非遗’布艺‘萌虎’迎新年”专题采编工作。“三周时间,我会为每一次值班志愿者的服务感到骄傲,会为自己与伙伴们在献唱祖国的排演中感到自豪,会为自己能够在家乡文化事业发展中贡献一份力量而感到荣幸。”
2020级德语专业黄凯琪在福建省厦门市金海社区协助信息咨询、办事引导等工作,她感受到了扎根社区党员的积极性和先进性,以及人民群众对党和党员的信任,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向党靠拢的决心和应有的责任。
2021级历史学专业王贞懿在浙江省临海市大洋街道灵湖社区进行了一周实习,从撰写社区活动计划到投身居民活动,她逐渐理解社区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也逐渐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收获了幸福感。
不少同学在社区服务后收到来自社区的感谢信,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师大青年在社会服务仍会不断撒下点点火种,谱写美好的青春之歌。
本学期,书院还将与奉浦街道联动,开展“一日小巷总理”志愿服务活动,以青春之力助力奉浦街道“两新”组织进社区服务体验活动。期待同学们的关注与参与!
进社区,务实践,
传承雷锋精神,担当时代使命,
大夏青年始终在路上!
文|杜源恺
图|“向社区报到”实践团队
指导|杜源恺 王儒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