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这个寒假,书院学子积极响应号召,开展“推进党史学习 激发青春力量”“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等系列主题实践,他们胸怀理想抱负,学党史、下基层、进乡村,扎根中国大地,谱写人生篇章。
以青春之名,传红色基因
“寻访家乡文化,共筑红色家园”实践研究
项目负责人:余明雨(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通过实地参观安徽省六安市内的皖西烈士陵园、许继慎纪念馆、金寨县红军纪念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等,寻访安徽六安红色文化,感受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在家乡的传播与发展。
青春之光,星火豫章:星火宣讲团基于江西省多地的党史宣讲实践
项目负责人:程超(2021级哲学专业)
面向中小学校园和乡村社区,开展5次宣讲,宣讲内容主要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童心向党薪火传”为主题,通过课程授课和实地讲演等方式将红色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赓续建党精神,书写时代新篇
项目负责人:余清粮(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以“社会主义青年运动史”和“渔阳里与建党精神”两个板块为核心内容,通过云团课的方式,让广大青年了解百年社会主义青年运动史,鼓励广大青年励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琼崖革命中的冯白驹精神及其当代传承探究
项目负责人:王丽妍(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以冯白驹将军带领琼崖纵队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络的极度困难时期的二十三年艰苦抗战历程为研究对象,采访了冯白驹将军的后人冯尔动先生,深入挖掘海南解放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无畏精神,探索将“红旗精神”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相结合的道路。
学习桂林党史,追寻先辈足迹,赓续红色精神
项目负责人:何凌芸(2020级新闻学专业)
以追寻先辈红色足迹为线索,学习《中国共产党桂林历史》《丰碑—桂林红色记忆》等党史资料,实地走访中共桂林市城工委旧址、陈光烈士墓及纪念塔等场馆,力求学习和把握桂林的党史进程和青年运动史,担负起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扎根中国大地,助力乡村振兴
探寻赣州南康的“致富路”和“筑路人”:时代背景下南康“家具飞地”的发展路径调研
项目负责人:严茹艺(2020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依托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家具产业,探究创业者南康脱贫致富之路,梳理微观的家具人、南康家具产业、国家政策方针与时代发展路径这四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展现“‘南康家具产业飞地’从无到有的兴起”这一过程中经历的艰辛和故事。
传统乡戏的回归和共赏:江西赣南采茶戏的乡村振兴实践
项目负责人:龚灿(2020级社会工作专业)
面向江西赣州地区乡村采茶戏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多样化形式,深入探索赣南采茶戏表演形式、地方特色以及发展现状,采访了解赣南采茶戏的基本发展状况,为创新发展赣南采茶戏向当地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以书法艺术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永城市茴村镇文化建设
项目负责人:尚倩倩(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
以河南省永城市茴村镇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切入点, 通过观察和调研村镇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了解茴村镇开展书法为特色的公共文化建设方案的建设背景和实施过程,并探究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传统乡村如何拓展公共文化空间。
聚焦交通困境,助力乡村振兴:基于城乡对比找差距、寻方法
项目负责人:
张婷婷(2020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项目关注城乡交通建设上的差距,以秣陵镇、项城市为调查对象,综合实地调查、问卷调查、采访调查等多种方式,总结改善交通状况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为破解乡镇面临的交通困境提供可行性方案。
“橙”心助农:基于武阳镇互联网+特产售卖模式的调研与实践
项目负责人:邹彦宇(2020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聚焦脐橙产业与电商直播的碰撞融合,走进武阳村,访谈村干部与驻村工作队,了解该村的电商直播流程,通过传统销售方式与电商直播对比,探究该村电商助农模式的优势与困境,总结电商带货新模式。
乡村文娱设施及活动调查研究:以山西省部分乡村为例
项目负责人:王雨晴(2020级英语专业 )
建设“健康乡村”,“心理健康”不可忽视。项目聚焦山西乡村文化娱乐生活方式,走访太原、长治多地乡村,在运用数据可视化统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了解村民特别是中老年村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为乡村文化建设献计献策,积极推动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
“汉”与“维”携手共进,助力建设法治乡村
项目负责人:王洪梅(2020级法学专业)
项目在北京、重庆、新疆三地,对群众法律知识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地方法律机构,采用漫画形式设计宣传手册和普法日历并翻译为维语版本,在基层宣传《民法典》,增强乡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青年引领少年,播种教育梦想
“未”你而来,护苗同行
项目负责人:吕梦欣(2021级法学专业 )
项目聚焦未成年人群体,通过线上会议宣讲开展针对未成年的普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提高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助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法润童心、法筑未来”——基于乡村法治教育现状的调研以及法治教育新模式的实践
项目负责人:舒欣(2021级法学专业 )
为助推青少年法治观念的培养,项目以重庆市开州区龙珠小学学生以及周边城镇小学的部分教师为调研对象,了解法治进校园的发展情况,从法治教师人才引入,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教育学科建设三个方面,提出法治教育新模式。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村留守儿童开展多元化教育扶贫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负责人:董汝婷(2020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针对乡村留守中小学生的课业难题,进行线上直播答疑,打造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拓展活动渠道,通过美术、手工等教学助力学生全方面发展。同时,在线下走访和帮扶乡村留守儿童,助力教育扶贫。
困难家庭儿童课业与心理辅导实践
项目负责人:熊幸煜(2021级历史学专业)
4名成员面向4名困难家庭儿童展开一对一帮扶,目前已完成16个课时的教学,涵盖安全教育、作业辅导、阅读指导、心理辅导等多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制作和讲解安全知识海报,引导阅读书籍和撰写读书报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春韶华,无畏担当。书院学子在实践中深耕家国情怀,知行合一,脚踏实地,迸发汇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强音。
文|黄文芳 代芳草 张政宇 周怡晴 许明博
图|各实践项目组
指导|杜源恺
来源|大夏书院团委实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