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伊始,书院师生畅聊目标规划

发布日期: 2018-03-17   作者:  浏览次数: 132

314日晴

新学期,新起点

大夏书院第七次师生午餐会

暨新学期书院第一次午餐会

如约而至

  

书院导师、哲学系副教授徐竹

书院导师、新闻系副教授吴畅畅

大夏书院院长沐涛

来自五个院系20余名学生

师生同桌,共话新学期新规划



转专业,面试与笔试如何准备?

沐涛:转专业无论是笔试或面试,考察内容都相对宽泛,不会太过于专业。例如,历史系可能会提问“你对战争的看法”这类问题,中文系可能会问一些文学作品、写作等。其考察的核心在于同学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因为有部分同学可能只是顺应家里的要求,转专业后对新专业可能又不能适应。


  

学科巨作如何接近?

徐竹:哲学著作是比较高深的,我建议选择原著部分内容精读,并配合哲学史的教材去理解。等到了比较高阶的时候,再去选读原著。

吴畅畅:如果感觉书很难读,要么是读者的思想问题,要么是文本的翻译问题。如果对于一些外国著作真的感兴趣,就去读外文原作。

  


哲学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徐竹:教育就是要完成一个帮助理解的任务,但是至于这种教育后的理解能起到什么作用,是很难说的。这种沉淀的东西,可能需要等你以后去发现,哲学不一定说对职业、地位有什么作用,但你会发现你的思维、思考逻辑不同。

吴畅畅:这一问题本质是谈“实践性”和“实用性”。我认为重点在于“实践性”,通过这个可以生成别的东西。大家可能有种误解,认为哲学很高深,甚至有些“装”文化。正相反,哲学特别接地气。对于一些著作应该反复去读,不同阶段随着自己的历练会有不同感受。

沐涛:文科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例如文史哲三家,思维都是不同的。像哲学的本义是“智慧”,它起源是很早的。我认为,从学科方法论而言,哲学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智慧。

  


后工业时代,我们还能保持个性吗?

吴畅畅:个性其实是人的一种方面,并非要去强调我一定要和别人不同。像新闻行业,其实更多是大数据对新闻行业的冲击。现在人们讲究“方便”,大数据的推算下,看到的都是你喜欢的。其实,大数据对于人是一种兴趣、人性的消灭。应该想清楚你想要变成什么,然后思考不同。

徐竹:同学们还处在自我意识萌发的阶段,因此否定是第一步,大家更要做好的是第二步——肯定,肯定自己是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