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跨学科意识,夯实学术基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1月15日13:30,两场“全球胜任力跨学科冬令营”学术沙龙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活动分别由大夏书院辅导员曹文韫和桂骏主持。
与国际组织零距离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专业2020届硕士毕业生徐炜鑫作《从模拟到现实:国际组织与我们的距离》专题分享,从多方面介绍自己在国际组织的实习经验。
了解国际组织与自我匹配程度
相比于在校期间的模拟联合国参与经历,徐炜鑫在加入真实的联合国组织后对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他强调,进入国际组织是一种双向选择,既要了解组织宗旨、工作环境、薪酬福利等是否与自身意愿相匹配,也要了解岗位的实际能力需求,方能找到最匹配岗位。在渠道方面,根据短期、中期和长期几种不同的就业需求,分别有实习生项目、志愿者项目、青年专业人员项目等。
把握国际组织接触与锻炼机会
了解国际组织,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学习网络公开课程、关注各类活动及专门组织机构的官方平台等收集各类信息,帮助自己更明确认知,也可由此获得相应招聘与实习信息。
徐炜鑫指出,最重要的还是积极参与各类国际交流活动,丰富在校经历,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在获得国际组织实习资格后,也可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实习津贴等渠道来缓解经济压力。
关注国际组织职场环境区别
国际组织工作环境与一般工作有所不同,这也要求实习生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保持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做到在生活上劳逸结合、在态度上不卑不亢,珍惜工作的机会,立足世界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讲座最后,徐炜鑫就同学们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在校学习经历对国际组织的申请和工作有何助益”、“国际组织员工的考核和晋升路径”等,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了分情况分析讨论。
与综述写作面对面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谢静作《如何撰写文献综述》专题分享。从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方法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切入,谢老师详细介绍了整个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为同学们撰写高质量的文献综述提供系统专业指导。
文献综述重要意义
谢静指出,在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有利于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更新专业知识。同时,我们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将进一步了解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进而从中挖掘兴趣点,有助于确定自身未来具体的研究方向。此外,文献综述时是一个对文献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和梳理的过程,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文献综述的构成与写作方法
文献综述一般由正文、参考文献、题名、著者、摘要和关键词构成。而正文部分的构成又主要包括该研究的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
谢静通过列举典型的文献综述题名,指出同学们写作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主题过于宏大、文不对题等,帮助同学们规避写作时的误区。她梳理了顺序结构式和纵横结合式两种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并强调在文献占有充分的基础上,对于文献的清晰梳理是关键。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写作文献综述首先要带有目的性,为之后论文的选题提供方向。其次,也应说明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主要研究成果、当前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此外,撰写过程中也要体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且不能与作者与文献的观点相混淆。行文方面,要力求篇幅适中、文字简练、条理清晰。
而具体写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也包括:搜索文献要新、要全,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要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参考文献不能省略等等。谢静分享了一些常用的学术科研文献的期刊和著作资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文献搜集。
在提问环节中,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如何面对所需文献资料的匮乏”、“文献资料中不同观点的归纳处理方式”等问题,谢静指出,要撰写好文献综述,应该做到“三多”:“多看”——看权威文献;“多学”——学习国内外名家著作;“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精进。
本次全球胜任力跨学科冬令营线上集中学习环节至此圆满结束,但学术正当启航,思考不断萌发。在纵享学术盛宴、收获满满学术干货之后,本次冬令营学员的视野和思路也得以拓宽,在此后的交流沙龙、朋辈讨论、综述写作的过程中,期待大家能突破专业壁垒、碰撞思维火花,为提升全球胜任力与跨学科素养积蓄能量。
徐炜鑫学长的分享让我们对国际组织实习有了更直接的了解;谢静老师关于文献综述写作的指导提升了我们对学术写作的认识。两场沙龙使我更加体会到跨学科素养在全球胜任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应有放眼全球的视野、敢于探索的勇气和扎实的专业能力。
——2021级法学专业 张诗媛
今天下午的沙龙一方面激励我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未来把握机会,从模拟走向现实,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国际组织中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另一方面也初步教会了我如何将学问落实到纸面上,更好地与前人进行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2021级哲学专业 孔雪茹
文|朱 昀
指导|桂 骏
来源|大夏书院学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