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年会“网络思政创新与积极心理培育”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 2021-12-22   作者:  浏览次数: 60

1210日下午,第34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年会“网络思政创新与积极心理培育”分论坛通过腾讯线上会议举行。本次活动由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大夏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承办。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学生(研究生)工作处处长余佳,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杨艳红及全校近50名辅导员线上参会。活动由大夏书院党委副书记栗蕊蕊主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朱虹担任点评嘉宾。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吴冉、王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赵婧媛,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辅导员冯琪,社会发展学院辅导员陆芳萍,孟宪承书院辅导员章申,大夏书院辅导员蔡慧贤、曹文韫、杜源恺等九位老师围绕网络思政、心理育人两个主题分享了各自的论文、特色工作法。

吴冉基于对2300余名上海市高校学生的问卷调研与研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入睡晚、睡眠质量不佳等问题提出了“15分钟解压训练疗法”,旨在帮助学生改善睡眠延迟情况、提高睡眠效率。


曹文韫以高校大学生“内卷”现象为切入点,探究隐藏在“卷”现象背后的心理暗示和致因,提出应从“改善评价导向”“重塑集体凝聚力”“打破思维困局”“注重人文关怀”“优化资源分配”等方面应对“卷”现象带来的各种挑战,有效引导大学生成长的内生动力。


蔡慧贤以网络文化消费现象为切入点,阐述了“00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载体、内容、方式及态度,认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增强正面教育,加强内容建设,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有意义的网络文化;还应积极拓展线下平台,引导学生投身更加丰富多样、更具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

赵婧媛介绍了打造“幸福工作室”所建立的“四位一体整合式心理育人模式”。“幸福工作室”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时空性,积极开展“幸福打卡”等线上活动;通过建立“幸福导师”团队,提升心理服务的专业性;落实心理健康院系四级网络,优化心理育人系统;将校内外资源相结合,积极面向社会服务;开展正面科普训练,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章申围绕高校新媒体的育人功能,从“指向性”“吸引力”“交互性”“整合性”四个角度分析了新媒体矩阵的育人优势,并从优化内容策划、创新平台设计、实现校内联动三方面提出了新媒体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杜源恺以媒体网络技术的革新为背景,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表达的新特点,认为应适时引导,把握大学生网络爱国表达主流态势,引导大学生从显性的爱国表达转向深刻的爱国主义。



冯琪从实际工作出发,介绍了“‘化音’电台:关于研究生心理育人线上分享平台的试验”特色工作法。团队充分结合学院研究生的性格、生活特点,探索出“线上+线下”双联动心理育人模式:建立“化音”电台,用有声阅读的线上分享形式吸引研究生们表达自我,倾吐心声;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下育人活动,挖掘学生自我疗愈的潜能,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陆芳萍基于对上海十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开展了对高校博士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团队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以一般健康量表(GH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开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针对博士生群体普遍面临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她提出了开拓学校博士生全员育人功能、朋辈心理辅导教育、博士生特殊支持、提供多元化就业支持四个方面的建议。



王琪对自发性评估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进行了介绍。通过数据收集、测量、统计等方法,她发现,自发性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快乐感、总体幸福感、治疗效果评定量表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并由此证明中文版自发性评估量表是评估自发性的有效工具。



朱虹作总结点评。她谈到,本期分论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各位主讲人立足本职工作,联系实际问题,形成了富有特点的工作法,撰写有理论指导性意义的论文。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政治站位,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做到“育德”“育心”相结合;强化过程管理,精准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高校各条线应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幸福师大”。



杨艳红对第34届思政年会的后续分论坛活动进行了预告。她指出,思政年会旨在为全校学生工作者提供交流互鉴的平台,立足本职工作,提炼工作特色,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提升我校学工人员的专业性与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图、文|王儒佳

指导|唐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