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丨创客启航:创变,以教育为支点

发布者:万姗姗发布时间:2018-12-11浏览次数:94

      12月5日下午,创新创业中心邀请到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易行动-PBL赋能未来教师”项目负责人刘阳丹分享她的创变历程。活动分为演讲和讨论两个阶段。

初心与创变

      从最初创业构想到最终项目落地,刘阳丹共经历了三段时期。半年前,她开始反思目前教育学专业研究不聚焦乡村教育的现状并决心作出改变。“我说为什么不去做呢?你们知道做了之后会影响多少人吗?”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乡村孩子们带去一些持久的变化,增进他们对当地文化发展的认识。由此,“朝旭计划”应运而生。随后,刘阳丹抱着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想法加入“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并作为志愿者参加了诺邓乡土文化创变营。九天时间,她和团队其他成员带领22个孩子,成功举办了一场宣传诺邓(坐落于云南的一座美丽山村)文化的公共展览。也是在这时,她意识到了项目式学习,即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先进性。

实践与行动

      将切入点确定为项目式学习在中国本土化的同时,刘阳丹被推荐进入“三有”项目式学习学院。受其模式启发,她开始着手创立”易行动”项目。“易行动”旨在通过创办并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高等师范学校)推广教育创新学社、举办学校活动等形式,赋能职前教师,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培训。至于刘学姐的初心“朝旭计划”,也在以合作线上支教平台的方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觉得就是‘创造’和‘改变’这两个字导致我走向现在。” 刘学姐总结道。

      接着,一位同学向刘阳丹提问:“学姐是否有自己的项目团队?”学姐表示这确实是一个重点。她认为,一个项目只需要三个人组成核心团队。对于“易行动”而言,能构思整体框架的学姐本人,具有丰富经验、负责和教师学校沟通的学弟,加上有空闲时间可以落实工作、组织协调的同学,就可以运转起整个项目。此外学姐还强调,一个团队应该有两种人:做事快和能力强的人,紧急任务交给前者,对质量要求高的任务则让后者去做。

讨论与共创

     在随后的共创环节,刘学姐让在场同学将自己想要为什么人做什么事写在便签纸上。在她依次朗读这些想法之后,又要求所有人整合出一件最想做的事,不论大小。其他同学“每个人都要用‘是的…而且’的句式为这个想法补充一些细节”。这是一‘‘个造台阶”的过程,也是创变的核心所在。

      聆听大家想法的同时,刘学姐也从过来人的角度分析可行性,并适当提出一些建议。如果说这些想法是稚嫩的萌芽,那么来自学姐和同学的意见就是催长它们成长、抽枝的肥料。而最终是否能结出硕果,依然要靠自身的实际行动与努力。活动开始时刘阳丹称,想借此机会给同学们一点启发,“大家可能会做出更有趣的事情”。正如她所期望的那样,同学们不仅意识到创变的意义,更在属于自己的“创变”之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文案丨陆佳宜

图片丨蔡晨晞 陆佳宜

来源丨大夏书院创新创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