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15:00,“青年的爱国表达”主题团校课程暨“大夏微调研”结果发布会在学生发展空间多功能厅举行。历史学系副主任瞿骏教授向团校成员及团学骨干深入讲述爱国内涵,为当代青年如何表达爱国之情指明方向。
集思广益 循序渐进
瞿骏老师以钱穆的《国史大纲》作为主题引导,与同学们就“在何种意义上觉得自己是一位中国人”这一问题进行交流。从对国家的认同,到认识何为国家,进而到如何爱国,瞿老师结合当下时事新闻、热点事件,以幽默风趣的方式破题,并生动阐释本主题的内在价值。
脚踏实地 解决困境
关于“当代青年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瞿骏老师指出在现代国家中,青年因为与乡土社会、与河山岁月缺乏直接联系,而无法真正理解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但是,国家不应只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爱国一定要有具体的指向,“爱国一定要有实实在在可以去爱的对象”。瞿老师从历史与传统文化出发,为大家展示了何谓真实的、可爱的中国。当代青年也应在全面认识中国历史的基础上,继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品质,心怀“天下”,方能正确表达爱国。
放宽视野 拓展视角
关于“青年爱国与世界的关系”,瞿骏老师强调青年的爱国应该放在世界大视野中。青年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世界的组成部分。瞿老师以全球视野,引导青年以正确态度认识中国。近代中国从未侵略过他国,“民族帝国主义”思想也未成为主流,而是经常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休戚与共。中国共产党今天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正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体现。瞿老师希望广大青年明白爱国不是一蹴而就,天生就会得,而是要认真地“习得”,要对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有系统地学习;在中西方比较中读懂中国。在此基础上,爱国才有格局:眼中有世界,行动才更理性。
注重精神 升华内涵
关于“青年爱国的内涵与实质”,瞿骏老师澄清了一个迷思:爱国不应该斤斤于利益的交换。个人与国家之间不只是契约关系,青年的爱国表达也不应以“利益”为基础。爱国不是“农人爱牛”、“商人爱财”之爱,而是一种植根于伟大文明,展开于悠长历史,立足于清楚现实的“深沉之真爱”。爱国应是由内而发的纯粹情感,并由这种情感来理智地推动自身的表达。
微调研 微视角 微探讨
大夏书院团委理论研究部开展的第六期“大夏微调研”,正是以《当代青年的爱国表达》为主题。部门负责人吴宇昕就调研结果进行正式发布,并对数据及其背后原因进行深入解读。本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399份,调查显示,学生的爱国情感热烈,自评分平均达到8.24。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网络平台成为青年表达爱国的主要阵地;同时也不可忽视网络的风险与挑战,青年应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绝大多数同学都认同爱国的表达应该通过行为来体现,并且反对“情绪性舆论”等不理智现象,更强调爱国应该知行合一,开放包容。
专业点评 深入钻研
针对调查数据及其分析,瞿骏老师从专业角度进行了点评。他充分肯定了爱国热情对于青年爱国表达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青年应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方能理性爱国、更自信地爱国。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瞿老师也有针对性地给予了耐心解答。积极参与互动的同学获赠瞿老师的签名书籍。
最后,大夏书院团委书记蔡慧贤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希望所有团校学员、团学骨干进一步长知识、增才干、担责任,把爱国情化为报国志,落细落小在每日行动中。希望广大青年继续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以青春之我,为青春之大夏谱写新的灿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