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院讲坛 | 聆听古典诗词 传承中华文化

发布日期: 2018-12-03   作者:  浏览次数: 137

      11月28日,大夏书院讲坛·科学与人文专场邀请了我校古籍研究所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教授为大夏书院的同学们,做了“古代诗词与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在两个小时里,他通过列举不同诗人的佳作,以细致幽默的讲解,带领我们搭建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

      在古代,诗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功利方面讲,诗词是文人为官的门槛。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文化”,与论语以“讲道理”传达思想的模式不同。方教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诗词的特点以及它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渊源。

情感表达丰富

      在诗歌《责子》中,陶渊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展现了他的五个儿子学术不精的“丑态”,展现出一个老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疼爱;在诗歌《重酬苑郎中》中,王维委婉拒绝友人的举荐,展现出中国文人在保持操守与保全自身之间平衡的智慧。正如孔子所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国古代文人写诗之时,不单单是对情喜怒哀乐的表达,更是对自己行为和情感的约束。

语言形式精致

      中国诗歌从古体诗发展到近体诗,对格律对仗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加,展现出诗词语言形式之美感。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宽对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工对,再到“行看水流出,坐看云起时”的流水对和“酒债寻常行出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借对,近体诗对对仗的要求为我们留下了一句句朗朗上口、画面感极强的诗词。这些属于中华的光辉,永垂不朽。

人文内涵深厚

      一些看似不经意、未经雕琢的诗句,实则含有很深的含义。如在王安石的《元日》中,人们单单知道“屠苏”指的是一种药酒,可查阅古籍我们又能发现,“屠苏”更是庵的代称;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人们单单知道“虚室”指的是空房子,可在《庄子》中,我们可知“虚室”又指虚室生白,司马彪更是提出“室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的论断。诗歌更是诗人人生价值观的载体。通过诗,我们了解的不单单是始终内容,更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一个时代的繁盛兴衰。

文人情趣多样

      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诗人的独特个性和生活情趣。在讲座中,方教授向同学们推荐李后主的词。作为一名不合格的统治者和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哀而为王,诗词成为他储藏情感的唯一“容器“。方笑一教授解释,虽然他前期的诗词饱受世人诟病,可他前期诗词所传达的并不仅仅是荒淫无度的迷乱生活。以《菩萨蛮》为例,诗中虽描写女子的曼妙和李后主的幻想,但其实际上传递给大家的是男女敏感而细微的情感交流。


      在互动环节,方教授提到,古代一些文人在擅长作诗的同时也擅长作画。他们对画的理解影响了诗歌,最终形成诗画一体,让读诗之人仿佛置身于诗内之景,感同身受。

      本次讲座吸引100多位同学到场聆听,同学们聆听到古典诗词的意蕴,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 | 李子涵

图 | 李金泽 黄乒凌

来源 | 大夏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