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大夏”作家分享会 | 项静:“故事是人生的必要设备”

发布日期: 2021-11-26   作者:  浏览次数: 113

1124日下午,由大夏书院主办、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协办的第三届翰墨大夏系列第二场作家交流分享会在学生发展空间302举行。

本场分享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项静主讲,她以“故事是人生必要的设备”为主题,与在座学生交流小说创作经历、研讨小说写作方法,并展开相关主题讨论。分享会由2021级社会学类专业本科生张艺丰主持。

项静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引出“小说不仅仅是故事,文学不等于故事”的观点。她以契诃夫、卡尔维诺等著名作家的相关作品为例,具体阐释了除“模仿世界”和“解释世界”,以及更具中国特点的“讲故事”的文学创作类型。为何要讲故事、读小说,项静认为“故事”是人们不可餍足的事物,能够给事物以秩序,整理人生的混乱,是人生需要的形式,是人类建立与世界紧密联的方式。她由中国小说“故事性”的表达引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留白的意境,总结了其中蕴含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对“故事是人生的必要设备”的交流主题进行升华。

在了解了写作的重要性后,项静进一步与在座同学分享了写作技巧的具体应用。她依次介绍了本次分享会的推荐书目——鲁迅的《伤逝》、张爱玲的《封锁》与王安忆的《长恨歌》,强调了经济的眼光、空间的切换和时间点的设计对小说情节逻辑框架塑造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对《伤逝》的解析中,她谈及小说家必须要创造所谓的困境和困境的打破过程;在小说《封锁》的鉴赏中,她探讨作者如何在时间受限情况下,利用情节逻辑和人物形象的功能实现情节书写的合理性;谈及《长恨歌》,她结合剧情,从故事创作角度分析了作品的时间逻辑。解读作品之外,项静还表达了对个人读书观的见解,即文学满足了自我表达的需要,而文学赏读与文学理论的洗礼可以修改打磨自己自然化的表达。

互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纷纷就文学理论的运用方法、读书的顺序与写作技术的难题,以及围绕“感觉”的写作从何打开等问题,与项静老师进行了交流互动,在一问一答中碰撞出文学写作与阅读方法的思想火花。同学们纷纷低头记录,并在与嘉宾的进一步会话交流中解答写作疑惑、分享读书体验,受益匪浅。

本届“翰墨大夏”写作工作坊以“创意写作”为特色,邀请了包括路内、项静、走走在内的作家,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写作经验,着力引导同学们锻炼创新思维。

系列活动将于121日(周三)迎来第三场,由走走带来我们为谁而写专题讲座,敬请期待!


文 

 图 王秋蕴 黄乐旖

指导 

出品 大夏书院学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