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下午3点,由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华东师范大学远读批评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大夏影院”第二期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大学生活动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
“大夏影院”的名称源自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在100年前成立的大夏大学,“大夏影院”传承了大夏大学“师生合作”的优良传统,旨在扎根“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经典电影片段导赏、影像文本深度解读,拓展大学生的思维深度,培育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
本次活动主题为“认识电影与中国电影:‘倦怠’的生活,不倦地纪录”。活动伊始,课程运维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张杨思颉介绍了当天为同学们导赏电影的三位嘉宾:中文系罗岗教授、姚云帆副教授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王凡柯副教授。随后他简要介绍了此次“大夏影院”电影导赏活动的内容。张杨思颉指出,大夏影院第二期在第一期电影导赏课上为同学介绍了新的电影观看视角。
大夏影院第一期活动,毛尖老师主要从电影内部,电影诗学的角度给大家讲解了分析电影的方法。而这一次,三位老师将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角。从媒介、历史、互文性等多个维度打开看电影的方式。
简单介绍导赏电影《倦怠社会:韩炳哲在首尔和柏林》(Müdigkeitsgesellschaft: Byung-Chul Han in Seoul/Berlin, 2015,下文简称《倦怠社会》)和导赏参考影片《柏林苍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 1987)的背景信息后,主持人张杨思颉为同学阐述了了这期电影导赏课切入纪录片《倦怠社会》的两条路径:一条是这部纪录片与德国电影《柏林苍穹下》的互文关系,另一条是哲学家思想与电影媒介的关系。
主持人导语结束后,活动正式进入导赏环节。
倦怠与超越倦怠
三位嘉宾首先为在场的同学分享了自己观看纪录片《倦怠社会》的感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姚云帆老师指出,《倦怠社会》是按照电影的方式来组织表达与叙事而不仅仅是复述哲学家的思想。这部纪录片确实化韩炳哲思想于电影中。在姚老师看来,韩炳哲是一个综合型的思想者和哲学家,尽管他的讨论大都基于先哲既有的分析,缺乏新维度,但他的思考很有时代性,对当代社会的整体观照确实切近当代人日常生活面临的问题。
韩炳哲的写作和这部纪录片都有“多发挥一寸”的特点。
随后,中文系罗岗教授将《倦怠社会》置于更广阔的文本与历史语境中阐述了他的观看感受。罗老师首先指出,韩炳哲对《柏林苍穹下》的创作性挪用基于这位哲学家对后者的编剧亦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的熟悉。随后,罗岗老师比较了韩炳哲在电影中对倦怠的分析与汉德克在《试论疲倦》中对疲倦的讨论,指出韩炳哲的思考显然受后者启发。在此基础上罗岗老师更进一步阐述了《柏林苍穹下》与《倦怠社会》两部电影对柏林城市空间的展现,对黑白、彩色画面的使用在效果上有何异同。在罗老师看来《倦怠社会》一定程度上反转了《柏林苍穹下》对天使永恒世界和人类凡俗的对比。与《柏林苍穹下》突出凡俗世界的生机不同,《倦怠社会》这部以韩炳哲及其思想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显然更偏爱寂静的、精神性的柏林城市空间而非首尔更绚烂、世俗的城市空间。借助大卫·哈维的经典分析,罗岗老师以两部电影中都出现的二手商店为例展开论述。在他看来,《倦怠社会》中韩炳哲赋予二手商店抵抗消费主义的潜能,而《柏林苍穹下》则展示了二手商店为何仍内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构建的消费主义链条中。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王凡柯副教授很赞成罗岗、姚云帆两位老师的分析,并从她自己作为德语文学研究者与本雅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媒介与思想互动的角度介绍了她对《倦怠社会》的观看感受。王凡柯老师指出,韩炳哲的观点没有充满《倦怠社会》中每一个镜头。这说明《倦怠社会》不只在电影中转述了韩炳哲的思想,而是让其思想与电影相遇,让哲学思想在与镜头、剪辑节奏的相遇中展现新的感受和思考可能。通过与本雅明实用广播传递思想作比较,王老师指出,电影主要作用于观众视觉体验的媒介特性使得电影思想在电影构建的事件体验中,因而具有了某种难以在其他媒介上得到呈现的时间性。
随后,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三位嘉宾展开对谈。
王凡柯老师谈到了《倦怠社会》以诗化的方式拍摄纪录片,提供了超出纪录真实的多元生命体验,在这里这部纪录片已经用诗听表达了他在书中的观点:人们只关注目的而忽视了体验与过程。简言之,电影的图像构成韩炳哲思想的视觉隐喻。
“在绩效社会中人们都非常注重结果,他们已经忘记了生命本身是一场体验。”
罗岗老师则借助《倦怠社会》阐述了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在他看来,《倦怠社会》中,韩炳哲是被拍摄的对象,但整部电影也模拟他的眼光。宾馆高层鸟瞰城市,故意把玻璃呈现出来,呈现出城市漫游者形象。因而这部纪录片实际上也揭露出了真实不可避免的视角性:
“纪录片的真实本来就是被书写出来的。”
姚云帆老师进一步分析了《柏林苍穹下》与《倦怠社会》的互文关系,并结合黑格尔、阿多诺等德语哲学家对“否定”概念的论述,指出《倦怠社会》这部纪录片虽然旨在批判当下的潜在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但不自觉地隐含了某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而《柏林苍穹下》反而展示出某种指向欧洲自身的反思性。随后,现场进入提问环节。同学与到场的嘉宾老师就韩炳哲的思想,电影与思想的关系展开更多讨论。
导赏与对谈活动结束后。大夏书院院长、心理与认知科学教授庞维国感谢到场的各位嘉宾,全场师生一同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