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人的一生中,真正值得计较的事情很少很少,以一颗感恩之心为师生提供热情真挚的服务,我们将更有可能发现寻常生活的趣味与意义。”在“华东师大合唱展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暨第35个教师节表彰会”上获得“杰出贡献奖”殊荣、原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汪海萍教授近日走近大夏书院2019级新生,仍然用同样平实的言语开展一场“交心式”入党启蒙讲座,娓娓讲述自己理解的“人生”、自己坚守的“信仰”和自己对学生的“嘱托”。讲座由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主持。
“我的入党动机是纯洁的吗”
汪老师讲道,很多同学选择在大学阶段递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是追寻信仰的开始,这代表着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因为“信仰可以充实、安顿、提升人的存在感,是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真正加入党组织之前,每个人都务必要认真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的入党选择是自主的吗”“我的入党动机是纯洁的吗”。只有认真思考好、真诚回答好这两个问题,才是真正追寻信仰的开始。
“信仰所谓纯洁性,并非意味着全然忘记‘小我’,而是能始终将‘小我’融入国家发展之中。”汪老师如是说,我们党始终强调“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就是希望每一个成员既心怀理想,又能脚踏实地,以自己的能力做好身边的事、做好岗位上的事、做好每一件小事,以此实现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有机统一。
“我真的了解中国共产党吗”
汪老师讲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党的初心与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加入中国共产党,首先需要对此有深切的了解。
汪老师还从历史、人民、文化、实践、世界五个维度简要分享了自己对党的认识。关于人民,她说: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在对人民的情感、对人民的信仰、为人民的担当。她引用的习近平总书记“我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朴实无华而又掷地有声的话语加深了大家对中国共产党人爱民为民精神风范的理解。
“我对党的情感意志坚定吗”
“信仰不同于理智之冷峻,信仰始终伴随着炽热的情感体验。”情感为信仰的产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和丰厚的精神土壤,信仰为情感的发挥提供充分而适宜的条件。在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没有情感因素的介入,信仰是不可想象的。汪老师通过党员队伍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爱”与“忠诚”尤其是政治忠诚,对于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多么重要。
汪老师说道,在信仰的形成与坚守中,意志与情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信仰的选择与确立是一个痛苦的思想冲击与强烈的情感回应过程,信仰的坚守更是对意志的考验。我党肩负的使命要求她的每一个成员须具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定意志品格,以永葆初心,不辱使命。
“我能够知行合一吗”
汪老师说道,递交入党申请书不只是书面承认党的纲领;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可以将承诺化作行动去践行党的纲领。她强调,人民需要的是实干的党,是能为人民做实事、谋福利的党。国家发展不是敲锣打鼓来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来的。为人民服务,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有的精神自觉。我们党这样实干苦干的精神,是需要通过每一位党员传承下去、弘扬开来的。
韩春红谈到,作为一名有37年党龄的老党员,作为一名师大的老教师,汪海萍教授以自己在岗位上的坚守和付出践行着当年的入党誓词。她以真诚、理性、生动的交流表达着对大夏书院新生的殷殷期盼,陪伴在同学们找寻信仰的起点上。
每年9月始,大批同学陆续向党组织靠拢,递交入党申请书,表达加入党组织的愿望。为支持并强化这些朴实、真诚的情感,帮助同学建立对我们党、我们国家的“真知”,书院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价值养成工作坊”等进行集中辅导。
由汪海萍、韩春红老师主讲的《入党,你准备好了吗》和《走近百年大党》中的主要观点将陆续推出,供感兴趣的同学学习交流。
文 | 刘航宇
图 | 江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