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一课”与“一会”协力打造育人同心圆

发布日期: 2020-06-29   作者:  浏览次数: 136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两支重要队伍,守着“责任田”耕耘,共同引领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在“三全育人”“精准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主题班会”为抓手,推动“两支队伍”由“相交”走向“融合”:“一课”与“一会”由“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


双向融合: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一课”与“一会”中无缝对接

“如何让辅导员的班会课提质增效,上出‘心动’‘情动’与‘入脑’‘入心’的感觉?”这是大夏书院党委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两家联合申报了学校党建特色项目“建立“一课一会”协同联动机制,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度合作,实现育人优势的叠加共生,实现1+1>2的效果,让育人无缝对接’”

 

由此,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主题班会”深度合作模式实施,将主题班会“搬”到思政理论课课堂的创想逐渐落地。20189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科类4个教学班级的500余名学生中开始实施一课一会模式。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保持原有浓汤原汁原味,并加入主题辩论、社会考察、教育仪式等佐料。课程中,理论讲授部分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担任主讲,辅导员担任课程助教;衍生讨论部分由辅导员担任主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担任点评。一个学期的试点探索中,以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痛点,开展具有教育性、针对性的配套主题班会。例如,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章节,由辅导员设计并开展“社会偶像是否应该成为道德楷模”主题辩论;围绕“弘扬中国精神”章节,开展“大学生如何理性爱国”主题活动;围绕“人生的青春之问”章节,开展“大学里的困惑与解困”主题活动等。学生纷纷打开“话匣子”, 畅所欲言、热情激辩,让异质的思想观点不断交锋、充分碰撞,从而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内容。

 

合力备课:绘描新青年“时代画像”

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只有读懂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在初步试点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与辅导员将关注点转向了共同的授课对象——学生。

 

00后学生是怎样的?他们喜欢什么、关心什么、向往什么?循着这些问题,以辅导员团队为主题开展了“00后大学生成长画像专题微调研。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词和热门话题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访谈,触碰青年学生的观点、态度、情感和行为。围绕对锦鲤”“网红”“猫爪杯”“带货等热点舆论的追踪,对成功”“成才”“集体”“个人”“国家等核心观念的理解,对两神山”“英雄”“志愿”“体制优势”“中国速度等社会话题的判断,制作大夏书院青年画像,为上好思政课、开好主题班会夯实基础。调研结果和青年画像将反馈给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反射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和主题班会的研讨中,力求有效把握大学生专业特色、思想特点和心理诉求,针对性地设置“一课一会”教育主题,将学生思想动态融入思政理论课堂,以此触动学生的思想“阀门”,让课堂讲授抵达学生内心。

 

常上常新:社会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连续两年的探索中,思政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团队在磨合中合作,在合作中拓展,逐渐摸索中协同育人的规律。“除了读懂学生之外,教会学生读懂社会这本大书,是思政理论课教师最大的愿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主任姚晓娜这样说。

疫情之下,读懂社会这本“教科书”显得尤为必要而迫切。在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支持下,大夏书院辅导员组织开展“大夏青年说”系列活动和“抗疫”微课系列,引导学生自设题目、自主演讲。同学纷纷以“迎着朝霞奋斗”“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十八岁与七十岁的对话”“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与国同行”等为题,直抒胸臆、告白祖国,并积极发挥朋辈教育的正能量,吸引更多同学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由此集结形成演说实录文集与微视频,为彼此的成长导航。“得益于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学术视野,得益于辅导员亲和形象,两支队伍共同探索‘一课一会’模式,使思政课更具延展性、亲和力,让主题班会具有理论高度、思想深度,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说道。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一课一会”协同机制充分挖掘思修课和主题班会课的资源,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沟通,打通两支思政育人队伍,聚合学生思想困惑,发挥正面引导优势,既是立足学生身心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尝试,也是学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积极探索。


原文刊载于:东方教育时报|华东师范大学:“一课”与“一会”协力打造育人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