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流动时代的治理困境及其超越

发布日期: 2022-04-25   作者:   浏览次数: 10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2年,大夏书院以“阅见百年中国”为主题,举办第四届“书香大夏”系列活动,由人文社科领域专家学者带领书院学子们品读经典,共话时代。

42215:00,第四届“书香大夏”经典阅读季开幕式暨首场讲座在云端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为开幕式作首场讲座,暨大夏书院讲坛第39讲,主题为《流动时代的治理困境及其超越》。讲座由大夏书院院长沐涛教授主持。



文军教授以“流动性”作为引入,指出“流动性(mobility)”不仅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也成了当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他以鲍曼著作《流动的时代:生活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为例,其对“流动性”理论与社会现象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流动性转向,成为我们观察和理解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视角。

流动性作为全球化转型过程中一个根本的运转机制,重塑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等各个领域,也在表征着新的文化释义和价值建构,许多基础性社会现象和概念在流动性的理论视角中获得了新的定义和再出发。从流动性视角考察当今的新冠疫情灾害问题,疫情灾害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变动中,随着时空流转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质,而且导致疫情出现更加复杂的局面。总体而言,疫情灾害的流动性使疫情在不同时空维度中获得了新的释义,疫情的各种质素在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知识的反思性运用中,消解了传统意义的边界,使得看似“缺场”的要素之间彼此关联起来,充满了无限变化之可能。



在《流动的时代:生活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中,鲍曼将人类社会分成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固态阶段和现代社会的液态阶段。前现代社会是一个排斥变化的时代;固态现代性社会充斥着强大的秩序设计努力和结构化力量;现代社会的液态阶段,把权利下放给市场和个体,整个世界是被液态的、偶然的、不确定和不安全的。

在现代社会,“流动性”本身意味着一种巨大的区隔体系,具有风险性。通过考察主体的流动状态,我们可以把握弥漫在一个时代的社会风险话语和不确定性实践。因此,流动时代的实践具有社会性、扩展性、世界性等特征。

文军教授指出,如今不仅全球的流动性在不断加强,中国社会的“流动性”也前所未有地增加,继而将视角转移到“治理”和“社会治理”之中。他将社会治理分为四个面向:价值面向、方法面向、行动面向与结果面向。在今天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个体化等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社会治理都面临着价值上的再定位,方法和行动上的再选择,以及结果上的再塑造问题。

无论是作为目标与归属的“社会治理”,还是作为过程与手段的“社会治理”,从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模式来看,无论基层政府采取何种管理手段或策略,其本质上都是一种“命名政治( the politics of naming )”的结果和体现。


 


以中国社会治理发展变化为例,文军教授谈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主体、多中心、多元分散性”的社会,管理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最后,通过对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的未来趋势分析,文军教授指出社会治理能力培育和提升,一是要具备准确研判现阶段及未来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各类社会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具备对理想社会治理方案的设计与规划能力;三是要具备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提炼出具体中国本土的理论并赋之于有效践的能力;四是要具备转化中国社会治理的本土化学术语言,并开展全球性对话的能力。

在互动提问答疑环节,文军教授对同学关于“命名政治”的概念、如何去把握“流动性”概念等问题进行了解答与探讨。至此,大夏书院讲坛第39讲圆满结束。

“人间四月读书天,不负春光与君约”。第四届“书香大夏”还将带来一系列经典品读讲座与读书会,期待每一位热爱阅读的同学参与。


 

文|张英 龚灿

|张艺丰

指导|桂骏、施能婧

来源|大夏书院学业办、学习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