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公益心,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

发布日期: 2020-12-18   作者:  浏览次数: 500

“爱是永恒的旋律,爱曾经是我也是你……”在华东师范大学“红不了”民谣社一曲《爱的箴言》的旋律中,第四届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论坛平行论坛三“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公益教育与实践基地建设”温暖开场,校内外嘉宾与青年学生一同畅谈公益实践与公益创新,奏出公益与青春的交响。

本场分论坛由大夏书院主办,华东师大校友、中华慈善楷模杨德广先生,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赵小丹,上海复星基金会执行秘书长邬敏雯,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周洋,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总监王菲,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李燕,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光华书院党委副书记涂皘,大夏书院党委副书记栗蕊蕊、挂职副院长董镕,以及六十余名师生参与论坛,大夏书院团委书记曹安琦主持本次活动。三个小时的互动中,慈善楷模忆公益初心,公益基地谈服务理念,青年学子展实践创获,点亮了公益育人新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李燕和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致欢迎辞。

李燕在致辞中谈到,华东师范大学注重为学生提供劳育实践平台与资源,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以公益实践为依托、推动劳动育人新探索,通过校内外合作,推动公益精神培养,落实“三全育人”。

韩春红分享了大夏书院成立三年以来的公益育人实践探索思路,她强调,书院将紧密围绕“卓越育人”目标,更新观念,改变思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公益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优势,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涵育有公益人格的青年大学生。

 

情怀+坚守,传递慈善助人新力量

中华慈善楷模杨德广先生做客论坛,以“读书梦”、“图强梦”、“教育梦”、“慈善梦”为主线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

杨先生认为“公益是人生最好的投资”,在这一信念的驱使下,他行善积德,助人为乐,用行动回报社会和国家。2003年从管理岗位退休后,杨德广先生每年都给学校的教育发展基金捐款。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批年轻人走上公益一线,串起几代人的接力扶持,形成慈善传帮带的佳话。

杨先生以一个“今”字勉励到场师生珍惜光阴,强健体魄,不断延伸脚下的公益路,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青年+热情,开启公益实践新思路

当青春力和公益心碰撞,会激发出哪些奇妙火花?紫江-大夏公益社指导老师曹文韫、学生成员代表胡嘉玥和郭舒佼分别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公益育人的探索以及师大青年学生的公益实践经验。依托于公益实践基地,紫江-大夏公益社成员在2020年暑假期间开展四项主题社会实践,投身在线教育服务、初探公益专项调研,取得一定成果。

用阅读带领中学生规划生涯,建模型打通捐赠人反馈闭环……通过实践,“紫夏”青年进一步提升跨学科综合能力,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并以独特的视角推动公益的进步。

多阅、联劝两家公益基地指导了项目的开展,周洋、王菲在点评环节充分肯定了学生团队的公益实践成效。涂皘梳理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公益事业之间的关系,期望在未来与实践基地的合作中,指导青年在公益领域创造更多可能性。


1+n,搭建公益育人新平台

圆桌沙龙环节中,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复星基金会、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的嘉宾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创设理念与品牌项目,分享了实务领域的慈善信息,助力青年学生的公益创新理念的孵化。在场学生围绕“大学生开展公益项目时的困境”以及“公益与所学专业的联系”展开交流,氛围热烈。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期待充满创造力、实践力的大学生为公益事业注入新的能量。后续,几家基金会将以公益实践基地的设立为契机,和高校展开深入合作,助推公益人才的培养。

 

在“心节奏”合唱团一曲温暖的合唱《奉献》之中,本次论坛在温馨的氛围里落下帷幕。

“公益”是“播下一颗善的种子”,第二课堂则是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的沃土,在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公益基地的共同催化下,这颗种子萌芽、生长,终将绽出绚丽的青春之花。

据悉,大夏书院不断探索实践育人、公益育人形式,鼓励学生投身不同领域的实践活动。20206月,书院成立紫江-大夏公益社,授牌五家公益实践基地,在书院第二课堂育人过程中散播公益理念,激发学生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热情,聚焦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培养有社会关怀、责任担当、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

 

撰稿|郜希希、张杨煜、曹文韫、曹安琦

来源|“紫江-大夏公益社